1、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2.为控制全球“温室效应”问题,下列生产部门应该着重治理和改造的是
A.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使气温增高
B.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是惟一原因
C.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承担首要任务是控制全球变暖的措施之一
D.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E.印刷厂
F.水电站
G.火力发电厂
H.服装厂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1.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是主要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承担首要任务是控制全球变暖的措施之一;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做到对环境的保护。
2.火力发电厂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所以应该着重治理和改造。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8年的冬天,全球经济“寒意”阵阵。各类A经贸洽谈会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缩了水,成效自然也要打不小的折扣。而带有明显“双转移”(所谓“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无论是参展规模、参会人数,还是最为重要的签约项目,都实现了逆势飘红。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纵观“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原料导向型→________→________转变。(2分)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原因。(3分)
(4)试从产业转移接收地的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劳动力成本和低廉。(2分)
(2)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2分)
(3)劳动力价格和地租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3分)
(4) 加快接收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水平;可能会加大环境污染程度。(任写出3点得3分)
本题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之所以成为国外(含台湾)企业的转移阵地之一,主要与当时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与国外相比,是比较低廉的这一因素有关。结合其产业结构演变图可知,这些年来,它经历了由原料导向型向劳动力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方向转变的过程。在近些年来,由于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和地租上升、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当地的原料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不得不向外转移,本地向技术导向型产业方向发展。纵观其产业转移的全过程,它为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水平做出了贡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程度
点评:本题关键是考查考生对产业转移、区域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理解,试题难度不是太大,对一般的考生来说,得分容易,得高分难,属于中档性的基础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该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下面题。
1.80年代以后,加速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A.气候变暧,降水减少
B.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C.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D.夏季风强劲,台风影响大
E.植树种草,抵御风沙
F.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G.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
H.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1.80年代以后,加速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滥砍滥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符合的是C。
2.红色荒漠化是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的措施是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