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西电东送的三大通道,北路通道送电能力达250万千瓦,中路送电能力达120万千瓦,2005年后将逐年增加至300万千瓦以上,南路通道送电能力达300万千瓦,我国东部地区缺电情况将得到明显缓解。西电东送的三条路线示意图如下图:(6分)

(1)北路送电路线输送的是?上游的水电和将?内蒙古等省区的丰富?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输送的终点是?工业基地。
(2)南线送电线路输送的是以?等水电站为主的红水河的水电。红水河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
(3)中线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它将?水电站及建设中的?水电站以及隔河岩等多座电站的电能通过超高压电网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参考答案:(1)黄河 陕西 山西 煤炭 京津唐
(2)天生桥 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十分丰富,河水流量大;红水河又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因此水能丰富。
(3)葛洲坝 三峡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西电东送这一社会热点,考查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与主要能源的消费地区及西电东送对山西煤炭市场的的影响。解答本题要结合初中地理所学的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尤其是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等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下列是我国西南某城市图,因为附近发现了大型黄铜矿(CuFeS2),计划建一冶炼厂及水电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水电站建在A 、B 两处中的?处更合理,理由是?。
小题2:水电站建成后,对本区农业的有利影响是?。
小题3: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建水电站还需要解决?问题。
小题4:铜矿附近建冶炼厂的有利因素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表现在?。
参考答案:
小题1:B筑坝工程量小,集水容易,落差较大
小题2:减少洪涝灾害,灌溉方便
小题3:移民安置
小题4:接近原料产地,就近可获得廉价的水电?炼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硫为主)、废水、废渣污染了当地的大气、河水及农田
本题解析:
小题1:水电站的选址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建坝的工程量要小,一般选建在峡谷处;二是蓄水量,要有水可蓄;三是效益高,修坝拦水追求的是综合效益,既可拦水防洪,
小题2:B 的下游处是大片的灌溉农作区,建坝后,汛期蓄洪防涝,旱季可放水灌溉,保证农业稳产高产。
小题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处有三个居民点,在此建坝会淹没农田房屋,因此从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必须要搞好移民安置工作。
小题4:铜的冶炼属耗能大的工业部门,在布局上应指向火电站或水电站。B处建水电站对铜的冶炼相当有利。但冶炼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含有二氧化硫的废气,还有废水和废渣,污染当地的大气、水和土地。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洞庭湖年平均输水量
?
| 年输沙量(108m3)
| 占入湖总沙量(%)
|
长江来沙
| 1.094
| 82.0
|
四水来沙
| 0.241
| 18.0
|
入湖总沙量
| 1.335
| 100
|
出湖总沙量
| 0.351
| 26.3
|
湖内沉积量
| 0.984
| 73.7
|
?
(1)图中A河段的河道特征是?、?(2分)
(2)长江在?季节输入洞庭湖的泥沙最多,分析原因。(3分)
(3)描述洞庭湖变化的特点及原因。(5分)
(4)简述洞庭湖变化产生的危害。(3分)
参考答案:(1)河道弯曲、部分河段出现地上河。
(2)夏;夏季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携带泥沙量多。
(3)湖泊面积和容积减小;1974年以前减小速度较大,1974年以后减小速度变缓。
原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
(4)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加剧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鸟类栖息地消失;净化水源和空气的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河流、湖泊。(1)A表示长江中游的荆江段,由于河道弯曲,故泥沙淤积,部分河段出现地上河。(2)雨季时,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且河流流量大,输沙能力强。故夏季入湖泥沙最多。(3)通过洞庭湖的面积和湖泊容量变化反映: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缩小。主要原因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4)考查湖泊的生态功能。湖泊能调节河流径流量,调蓄洪涝灾害;为各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水中的污染物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3分)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4分)
(3)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4)近年来,C处附近的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快,试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土地产生的人为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调节径流变化,具有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减少下游凌汛危害,遏制黄河断流现象。(3分)
(2)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人为因素主要是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4分)
(3)大量引水灌溉,造成河流的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和农药使河流遭受污染;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3分)
(4)邻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由于在开采矿产(煤炭)以及城镇和道路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及弃土弃渣等造成的。(2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1)考查水库对河流的影响。结合黄河的水利开发,图中水利工程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国家对于其定性为一座集减淤、排沙、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同时对旅游开发、调节径流、合理分配水资源也起重要作用。
(2)图中M地区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为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的侵蚀作用,当地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地特有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有自然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过度的开垦和放牧,不合理的开矿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断的植被破坏。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在和自然原因影响下形成此地貌。
(3)荒漠化的扩展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图中C地位于神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大肆的开发煤炭资源,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断的破坏植被,使得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断加速。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1965年和1975年的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由A、B两个栏目可以看出,1965~1975年间,该地区耕地面积的增加,是靠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获得的。
(2)由C、D、E、F、G、H等栏目可以看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____________恶化,____________加剧,最终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3)今后,该地区应进一步保护好现有森林,_____________,加速植树造林,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1)毁林开荒
(2)气候?水土流失
(3)退耕还林
本题解析:数据提取和分析论证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应学会分析有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各项数据之间的联系,推导有因果关系的数据之间的必然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