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A.甲地空气受热,气流上升 B.乙地气流下沉,多阴雨天气 C.若此图为热岛环流,则甲地为郊区 D.甲乙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气压变化规律,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⑤、②、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A错。①、②、③海拔高度相同,气压不同,B错。①比⑤海拔低,气压高。③比④海拔高,气压低,所以图示点中,气压①点最高,③点最低,C错。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所以近地面气压甲地<乙地,D对。
【小题2】甲地空气受热,气流上升 ,甲地近地面是低压,A对。乙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B错。若此图为热岛环流,则甲地为市区,盛行上升气流,C错。甲乙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D错。
考点:热力环流的原理,气压变化规律,等压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中图甲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乙示意“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B.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低
C.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高
E.a地风向为西北风
F.c地风向为西南方
G.b为阴雨天气
H.d为下沉气流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从乙图看甲地上下气压差大,说明甲地600米处气压较低,地面气压较高;乙地上下气压差较小,说明乙地600米处气压较高,地面气压较低。故①地的气压高于②地,③地的气压高于④地,①地气压较高,等压面向上凸出,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应较②地高;高空③地的气压高于④地,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应该是③地高于④地。
2. ①地的气压高于②地,a地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吹西风,我国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右偏,西风偏转成西北风。③地的气压高于④地,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C地的风向为东风,再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为南风,如考虑摩擦力应为东南风;b地地面是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一般为晴朗天气;d地地面是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
考点:本组题考查大气运动等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下表是2008年8月浙江舟山市某日气象观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 ]
参考答案:(1)低压;气旋
(2)飓风;强风;暴雨;风暴潮;夏秋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是( )
A.尘埃和二氧化碳
B.水汽和二氧化碳
C.臭氧和氮氧化物
D.水汽和氮氧化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于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氮氧化合物属于酸性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各种大气成本的基本功能,并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霜期为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间的时段,其余时段为无霜期。下表中距平值为该年代与50年平均值的差距。读我国某地20世纪各年代霜期的均值、距平表,回答下列各题。
1.据表推断该地的霜期、无霜期的变化特点是2.该地有可能是我国
A.50年代,霜期结束的最晚
B.70至90年代霜期变短
C.80年代,无霜期均值最短
D.70年代无霜期变化最大
E.海南岛
F.四川盆地
G.青藏高原
H.华北平原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的计算。初霜期均值为9月27日,终霜期均值为5月17日;50年代霜期缩短了19天,则无霜期延长了19天;60年代霜期缩短了3天,无霜期延长了3天;70年代霜期缩短了1天,无霜期延长了1天;80年代霜期延长了11天,无霜期缩短了11天;90年代霜期延长了5天,无霜期缩短了5天。A选项中,50年霜期结束是最早的,结束最晚的是80年代,所以A项错误。80年代到90年代,霜期是延长的,所以B项错误。70年代无霜期就延长了1天,是变化最小的,变化最大的是50年代,所以D项错误。
2.该地霜期平均约200多天,最有可能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考点:该题考查天气气候;我国区域地理。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