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科考人员小李把某日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的轨迹画一幅简图,他观测到这一天在天空中是从右向左运动,当太阳位于图中位置d时查到此时北京时间为20时。回答:

1.小李所在地理位置
A.(90°E、80°S)? B.(90°W、80°S)
C.无法确定纬度,可确定经度? D.经纬度均无法确定
2.在a—e的五个时刻中,小李的人影指向正北的是
A.b、d? B.c? C.a、e?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1.A
2.C
本题解析:
根据此图可以知道,太阳在天空中运行轨迹从右向左,此地应为南半球,此日为极昼现象,最大太阳高度为30°,最小太阳高度为10°。所以δ=20°S,φ=80°S。北京时间为20时,当地时间为18时,因此,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迟2个小时,当地经度比120°E偏西30个经度,即为90°E。由于此地为南半球地点,昼长为24个小时,日出、日落为同一地点,直射点纬度在80°S北,因此,可得出此地日出正南;正午正北;日落正南,即可得出人影朝向。故第1题选A,第2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天宫一号发射时,居住在纽约(西五区)的华人华侨也在收看实况转播,纽约时间为2.天宫一号发射时,地球位于上图中
A.9月30日5时16分3秒
B.9月28日21时16分3秒
C.9月29日8时16分3秒
D.9月30日10时16分3秒
E.①~②之间
F.②~③之间
G.③~④之间
H.④~①之间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
1.西五区区时较北京时间晚13个小时,故利用北京时间计算即可。
2.图示根据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为冬至日;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故①为秋分日,③为春分日,9月29日,位于秋分日之后,故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23.5°N、135°E
B.23.5°S、135°W
C.23.5°S、135°E
D.23.5°N、135°W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图示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故判断图示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正午12时所在的经线,根据图示为E点所在经线,结合180°经线的位置可推算其经度为135°W。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自转方向、晨昏线分布特征、经度数分布等基本信息进而分别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位置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多选题 下图为“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地球由D向A运动过程中,我国可能出现的文化现象有2.地球由B运动到D的时期内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望双星,鹊桥相会
D.赛龙舟,端午吃粽
E.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F.南半球昼先渐长,再渐短
G.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再变大
H.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
参考答案:1. BD
2. C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可以判断A为夏至日,C为冬至日,则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地球由D向A运动过程中,即由3月21日至6月22日期间,我国可能出现的文化现象有B(清明节)、D(端午节),而A(中秋节)和C(七夕节)不在该时间段。
2.地球由B运动到D的时期内,即由9月23日至次年3月21 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先向南移,后向北移,故北半球始终昼短夜长,北半球先昼渐短,夜渐长,过了12月22日,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故南半球始终昼长夜短,南半球先昼渐长,夜渐短,过了12月22日,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再变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能根据地球公转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②能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状况判断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该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顺着自转方向,东经度增加,西经度减小,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