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小题。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E.地形差异
F.海陆位置不同
G.纬度位置不同
H.山地阻挡作用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1.试题分析: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故选B。
考点:区域差异
点评:本题考查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区域差异,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识记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区域特征。
2.试题分析:秦岭为东西向的高大山脉,它对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有阻挡作用,所以使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两侧气候差异较大,受其影响水文、植被和农业特征差别也大。故选D。
考点:区域差异
点评:本题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原因,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秦岭对冬夏季风的阻挡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下图是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小题。

(1)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主题。
(2)西部草原区牧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图中所示生产模式对西部草原区、中部产粮区各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生态建设 增加农牧民收入
(2)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本题解析:
(1)两大主题充分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最终实现社会效益。
(2)使草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牧业走集约化的道路。
(3)此题主要考查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力协作,提高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图”(图1)及太阳光谱(图2),回答问题:
1.地物的这种特征可直接应用于 2.若采用可见光遥感技术,在遥感图像上,最易分辨的地物应是
A.GIS
B.GPS
C.RS
D.3S
E.雪
F.小麦
G.沙漠
H.湿地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1.RS的原理就是利用不同地物形成的电磁波波普不同,同一地物的不同状态形成的电磁波波普不同。
2.在可见光段,雪的反射率最大,在遥感图像上最易分辨。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E.Ⅰ、Ⅱ、Ⅲ
F.Ⅱ、Ⅰ、Ⅲ
G.Ⅲ、Ⅱ、Ⅰ
H.Ⅰ、Ⅲ、Ⅱ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Ⅰ到Ⅱ再到Ⅲ过程中居民点逐渐增多,植被逐渐减少会使降水时下渗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D错,C对;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蒸腾作用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可能会降低,降水量变小,AB错。
2.随林地变成居民点,植被覆盖率降低,对降水调节作用减弱(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汇集到河流时间减少,洪峰到达时间早。C对。
考点:本题考查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下图是三江平原简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冲积形成三江平原的“三江”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
(2)三江平原所处的气候类型,你认为是( )
A.温带季风性海洋气候
B.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参考答案:(1)松花江 乌苏里江 黑龙江(2)B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东北“三江”的名称及相对位置。东北三江是指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2)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冬季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寒冷干燥。由于纬度较高,蒸发弱,所以就干湿状况而言,属湿润、半湿润区。因此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