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地球绕日公转
D.晨昏圈的存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而形成昼夜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区别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不同原因,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比较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索契是俄罗斯南部著名城市,是世界著名夏都之一,是2014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读该图,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1.关于索契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2.关于索契地区建冰雪场有利条件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北部有高大山地,坡度适宜,利于滑雪场的建立
②冬季,山地气温低,受中纬西风影响,降雪量大,山地积雪多
③亚热带季风区,冬季温和,有利于保护运动员不受冻伤④冬季严寒,利于冰场封冻,投资少,建设便利
A.位于里海之滨
B.位于波罗的海之滨
C.位于咸海之滨
D.位于黑海之滨
E.①②
F.②③
G.③④
H.①④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1.根据地理位置可知,索契位于黑海之滨。选择D项。
2.根据该地的通知可知,滑雪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A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利马(秘鲁首都)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问题。
1.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2.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3.丙地某年暴雨天气异常增多,与之相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4.乙地与丁地(丁地海拔约3500米)相比
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C.位于沙漠地区,空气中悬浮颗粒多,水汽易凝结
D.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
E.气候类型不同,成因也不相同
F.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同
G.甲处降水多因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H.乙处降水的水汽来源与信风有关
I.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次异常增多
G.秘鲁沿海渔获量较往年异常增多
澳大利亚东部降水量异常增多
东南亚森林火灾较往年异常增多
年均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小,气温日较差更大,太阳辐射更强
年均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气温日较差更小,太阳辐射更弱
年均温更低,气温年较差更小,气温日较差更小,太阳辐射更强
年均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气温日较差更大,太阳辐射更弱
参考答案:1. D
2. D
3. D
4.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雾的形成主要从水汽凝结角度分析,结合图示利马位于太平洋沿岸,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空气易凝结形成雾。
2.图中甲位于巴西高原的东南部,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且受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为亚马逊流域,由于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丙地位于秘鲁沿海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且沿岸寒流流经,故降温减湿,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但在厄尔尼诺年,该地区受沿岸暖流影响,形成上升气流,而暴雨天气异常增多;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变暖时,热带西北太平洋则变冷,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热带太平洋地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形成,故影响我国的台风数量会减少,A错误;秘鲁渔场受暖流影响,渔业减产,B错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的气温升高,形成上升气流,不南美洲的西岸降水量增多,而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则气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甚至形成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减少,而导致干旱,使森林火灾多发,D正确。
4.乙地位于亚马逊平原,地势较低,而丁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故乙地的年均温高于丁地。而丁地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故乙地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大于丁地;而由于白天丁地的大气削弱作用弱,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乙地强。故选D项。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点评:本题考点较多,有一定难度。解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①掌握雾的形成的基本原因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②掌握世界典型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的差异;③掌握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④掌握地形地势的差异对气温、温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点正北,O点太阳高度为20°。据此完成下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是2.当北京时间为15点时,旗杆的影子朝向3.图示季节,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
A.20°N
B.0°
C.10°S
D.20°S
E.正南
F.正北
G.东北
H.东南
I.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天气特点是温和多雨
G.我国华北地区农民正准备收割小麦
澳大利亚农民正忙于给牧羊配种和剪羊毛活动
我国从中东返回的石油运输船在北印度洋航行中顺风顺水
参考答案:1. D
2. B
3. A
本题解析:1.本组题考查光照图知识及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图中圆为正圆,太阳高度一天中几乎不变,可判断O点为极点,C点位于O点正北,可判断O为南极点,O点正午太阳角度为20°,可知直射点纬度为20°S。
2.南极点旗杆影子一定朝北。
3.此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图为某日地球光照图,大圆表示以极点为中心的50°N纬线圈,弧MN为晨昏线。理论上全球恰好平分为两个日期,T、Q之间(劣弧段)和P、M之间(劣弧段)均为陆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日,50°N某地日出的地方时是2.此季节3.P、Q、M、N各地
A.3:56
B.4:04
C.7:52
D.8:04
E.圣地亚哥炎热干燥
F.中国前往波斯湾的油轮逆风逆水
G.华北平原正播种小麦
H.东北河流正值一年内第一个汛期
I.N地的自然带是温带森林带
G.Q地气温年较差小于T地
M地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T、P气候类型相同
参考答案:1. A
2. B
3. D
本题解析:1.全球恰好平分为两个日期,所以180°经线地方时为12:00,因为是北极点俯视图,推出M点位于昏线上,M点地方时为20:04,此刻正值日落,所以50°N的白昼时间为16小时08分,所以日出地方时为3:56,选择A选项。
2.根据50°N昼长于夜,所以判断是北半球夏半年。A选项圣地亚哥是南半球地中海气候,炎热干燥应为北半球冬季;B选项前往前往波斯湾的油轮逆风逆水应为北半球夏季季;C选项华北平原正播种小麦应该为北半球秋季;D选项东北河流正值一年内第一个汛期应该为北半球春季;所以B选项符合条件。
3.T、Q之间(劣弧段)和P、M之间(劣弧段)均为陆地,T、Q之间(劣弧段)为亚欧大陆,P、M之间(劣弧段)为北美大陆,N地自然带应该为温带荒漠,T地为温带海洋气候,Q地气温年较差大于T地,M地位于大西洋西岸,不受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所以A、B、C选项错误。D选项T、P气候类型相同,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