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12-27 02:12:08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表中数据为三个经济地带10年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情况,图为1980~2009年三个经济地带GDP增长。结合图和表中信息,完成下面3题。

 小题1:关于三个经济地带2000~2009年经济发展的论述正确的是 A.三个地带都有较快的增长 B.中、西部地带经济总量增长最多 C.东部地带经济总量增长最小 D.2l世纪三个地带差距在变小
| 小题2: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①产业结构的差异? ②资源分布的差异?③距海远近的差异 ④开放程度的差异 A.①④?B.③④? C.①③?D.②④ 小题3:2000年以来,西部经济带人口总量占全国比例由23%上升到28.6%,其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改善 B.经济水平的提高 C.西部大开发政策 D.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增长总量最大。三个地带都有较快的增长。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开放程度的差异。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3: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我国西部地区2000年以来人口数量比重增长大,主要原因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江苏省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投入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材料三: 下表是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产出能值比较表(单位:太阳能值/1019sej)。
(1)淮河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__气候与______________气候分界线。小麦和水稻作物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 (2)从耕地投入能值(材料二)来看,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区位因素是______;2008年,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是_______。 (3)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值逐渐降低,而_____________能值在农业生产投入中占绝对比重。在农业生产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主要是由_______能源转化而来。 (4)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2000年相比,2008年投入产出能效相对较________(低或高),请分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秦岭—淮河 (2)土壤;生产技术(机械) (3)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可更新有机能;不可更新工业辅助;石油 (4)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7、8月伏旱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采摘。 (5)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大量使用机械,破坏耕地土质,加剧水土流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下列叙述中不适宜的是: A.我国横断山区山高坡陡,不适合种植业 B.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与盆地地势低平、水热条件好,是重要产粮区 C.在长江中游围湖造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农业生产 D.我国喀斯特地区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但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横断山区山高坡陡,不适合种植业;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与盆地地势低平、水热条件好,是重要产粮区;我国喀斯特地区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但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表述正确。在长江中游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小,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容易产生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简图,P地为钢铁厂,完成1~3题。
 1、图中农业区分布的地形主要是 [? ]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2、图中城区的分布特点有①紧临矿产资源②沿河流分布③紧临农业区④沿交通线分布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本地易发生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面环山,钢铁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B、河流水量不大,导致钢铁厂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偏高 C、本地夏季风会把钢铁厂的废气带到城区积累 D、农业区的农业使用化肥和农药量太大
参考答案:1、A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不对,应为热量条件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不对,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应该是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增加。 C、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不对。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利于农业生产。 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现总结如下: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 A、 耕地面积广阔;B、 土壤肥沃:(插根筷子就发芽,抓把黑土攥出油);C、 宜农、宜林、牧荒地多 (2)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 A、 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 B、 热量:自南向北递减:(北:春小麦、大豆;中: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甜菜、亚麻等;南:棉花、冬小麦)无霜期80~180天(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类型:由于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此为森林草甸草原 分布:三个平原,呼伦贝尔草原与科尔沁草原——发展畜牧业 (5)其它: 水产资源:辽东湾与海洋岛两大渔场;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