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0分)“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城市群
| 土地面积(万km2)
| 人口(万)
| 非农业人口比重(%)
| 生产总值(GDP,亿元)
| 人均GDP(元)
| 经济密度(亿元/ km2)
| 产业结构比
| 进出口总额在GDP中百分比
|
长江三角洲
| 10.02
| 7 571
| 44
| 6.55万
| 35 040
| 2 871
| 4.6:55.9:39.5
| 1.13
|
珠江三角洲
| 2.2
| 2 624
| 50
| 2.97万
| 42 499
| 6 155?
| 4.4:53.3:42.3
| 2.04
|
?


(1)描述上海市的交通区位。(3分)
(2)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正积极筹备风力发电场。分析两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3分)
(3)根据表中材料,比较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4分)
参考答案:
(1)①上海地处我国长江航运出入海洋的门户;(1分)②京沪、沪杭(沪昆)铁路在此交汇;(1分)③我国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或我国最大的对外航线的港口;或有我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拥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1分)
(2)①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1分)②受夏季风影响大;(1分)③地势低平。(1分)所以风力资源丰富。
(3)①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密度大;(1分)②人均GDP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1分)③第三产业比重较大,(1分)④对外贸易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等。(1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长江三角洲图分析。上海地处我国长江航运出入海洋的门户,京沪、沪杭(沪昆)铁路在此交汇,我国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是我国最大的对外航线的港口,有我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拥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交通位置重要。
(2)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两地的地势低平。地形对夏季风的阻挡少,所以风力资源丰富。
(3)读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密度大,人均GDP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对外贸易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等。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361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
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
(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多项选择)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______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4)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____________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____________(多项选择)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6)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和云南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990年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哪些方面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劳动;? 轻纺;食品;建材(任答两项即可)
(2)CD
(3)技术(或知识);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
(4)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5)AC
(6)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7)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萎缩;地价升高;环境污染严重。(答对4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据此回答问题。1.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B.人们的过量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影响的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多发
E.①③⑤
F.②④⑥
G.③④⑤
H.④⑤⑥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过垦、过牧、樵采及水资源利用不当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荒漠化进程。
2.治理措施主要从原因分析,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结合排除法分析,①大量人口外迁,不符合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错误;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萎和土地盐碱化等问题,②错误;干旱地区,水能资源缺乏。③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难度低,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等内容,注意结合原因分析治理措施,并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等高线(m)图。乙图是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统计和查找资料得出的甲图所示区域山区的生活能源构成图。
材料二
下表是该地区某年降水量和蒸发量比较表(单位:mm)。
(1)简述甲图所示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并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乙图分析该区域山区的生活能源构成容易引起什么环境问题。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指出该区域该怎样合理利用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6~8月份可能影响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气象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地形特征及理由: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拔大都在500米以上,高低悬殊,地形应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干流两岸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属于平原地形。地势特征及理由:由图中河流总体自西南向东北流,可以判断出地势总体特征是西南高、东北低。
(2)环境问题:砍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等;秸秆不能还田,减少了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焚烧秸秆带来大气污染。土地合理利用:河流沿岸平原地区以发展水稻等种植业为主;西北部山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坡度小的地方可以改造地形发展茶树种植,坡度大的地方可以发展经济林业。
(3)6、7月份受准静止锋影响,降水持续时间长,形成梅雨,易发生洪涝灾害;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雨,蒸发旺盛,易发生伏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工业革命初期,鲁尔区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二战后却面临经济危机,经过改革而重新崛起。据此回答问题。1.二战后鲁尔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2.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扩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
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
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B.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C.生产设备老化,生产效率太低
D.煤炭、钢铁产量严重过剩,工业用地十分紧张
E.①②
F.③④
G.①③
H.②④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工业区。
1.二战后,鲁尔区的衰退,主要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借鉴鲁尔区传统产业改革的经验,缩小传统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②错误;鲁尔区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故④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