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读图完成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可知,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故A错误;树木生长的能量来自太阳活动不对,应该是太阳辐射,故B错;太阳活动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与图示信息无关,故C错误;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体现在降水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呈相关性,图示信息就暗示了太阳黑子数与降水量呈现正相关。因此,本小题选D。
小题2: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明确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另外解答本题本题还要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知识拓展】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对气候:使降水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呈相关性
②对电离层: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③对地球磁场: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④对高纬大气: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见下图。
1. 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2. 1999年以后,该地区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本题解析:
获取图表信息,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初步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提出预防措施等。酸雨多发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同时也存在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等一定的自然原因。赤潮主要人类活动大量生活废水、农业废水、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后形成的;同时也存在气温高、生物繁殖快、水域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等自然原因。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1)图一折线显示,酸雨的发生频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注意用词准确,一定要表达出“波动”“总体上升”的特征。(2)潮汐、洋流、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会搅动海水,促进水体的流动,加强污染物的扩散,增强海水的自净能力,因此会降低赤潮的发生次数。本题同样要注意避免漏选。(3)图一、图二已经暗示当地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工业活动、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此问同样在第二小题的选项中,已经暗示出答案。(4)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学生可以从污染物的源头、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法制监管、宣传教育等管理手段上分层展开,只要是合理可行的见解均可。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2008年冬—2009年春,我国华北部分地区发生持续干旱,受其影响的农作物最主要的是
A.春小麦
B.冬小麦
C.玉米
D.水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我国气候条件差异显著,南方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以旱地耕作方式为主。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根据题干可知在我国华北部分地区发生持续干旱,华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冬小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背景材料:2002年7月4日,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项目——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西气东输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宏大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这项工程的建设对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提高新疆及沿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推进沿线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据此回答问题:
1.“西气东输”、古“丝绸之路”及第二亚欧大陆桥均从A地形区经过,自然地理原因是2.“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国3.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②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保护植被,改善环境
A.路程最短
B.气候适宜
C.地形平坦
D.物产丰富
E.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F.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G.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
H.木材短缺的问题
I.①③④
G.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1. C
2. C
3.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图中的A是河西走廓,注意题目要求是要回答的自然地理原因,选项A D不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河西走廓是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这是气候干燥,也不正确,“西气东输”、古“丝绸之路”及第二亚欧大陆桥均经过河西走廓是因为其地形比较平坦,其南北两侧分别是祁连山和内蒙古高原。故选C
2.“西气东输”工程是把西部的天然气经过管道运输送到东部地区,故不能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和木材短缺的问题,排除选项A D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而常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故选C
3.“西气东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使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不会对西部的大气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故选项中不能含有②,故选A
考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点评:本组题难度较小,只要考生对我国地形比较熟悉,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意义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即可完成。属于基础性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球运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