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E.流向
F.含沙量
G.汛期
H.流量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河流发生弯曲后,侵蚀堆积现象发生的规律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河段东岸乙处凸向河心为凸岸,发生堆积现象,西岸甲处现象,答案A错误,乙处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平原,适宜人类居住,形成新的居民区,所以“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答案B正确,诗中叙述的情境“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是指河流的堆积和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下游,而河流上游主要为侵蚀,堆积作用不明显,故答案C错误,图中等高线处发育河流,地形为河谷,等高线向北凸出,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应该是自北向南流,故答案D错误。
2.内力作用下使地貌变的高低不平,河流由高出流向低处,决定了河流的流向,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图4,完成问题。
1.下列各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2.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②处不同的是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
E.渭河平原
F.汾河平原
G.东非大裂谷
H.长江三峡
参考答案:1. A
2.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1.①处的地质构造为地垒,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都属于皱褶山脉;故选A项
2.②处地质构造为地堑,一般形成盆地或谷地,渭河平原、汾河平原和东非大裂谷都属于地堑构造。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的四幅图中,可能形成天然良港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天然良港的形成条件是:外围有岛屿作屏障的较封闭的港湾,或在河流入海处,河水冲刷作用较强的一侧。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构造地带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背斜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向上拱起,一般形成山地,而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A、C错误;在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是最常见,分布最普遍的外力作用,B错误。断层是由于岩层的断裂和错位而形成,故容易形成裂谷或陡崖,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质构造形成的不同的构造地貌,并结合外力作用的分布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某东西延伸的地质、地形剖面图,回答小题。
1.古老基底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E.该岛形成年代晚于青藏高原
F.该岛地处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
G.岩层年龄向西依次渐轻
H.西部地区受沉积作用影响大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的基底为片麻岩、云母片岩,属于变质岩,反映了早期经历了变质作用,而古老基底被花岗岩和火山熔岩破坏,故反映了后来经历了岩浆的侵入和喷出,而花岗岩顶部出露地表,反映了后来经历了地表外力侵蚀作用。
2.青藏高原的形成于新生代的地壳运动,而图示该岛的岩层出现白垩纪,反映了主要形成于中生代,A错误;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板块的内部,而不是板块交界处,B错误;根据图示沉积岩层的岩层年龄大致中间老,两边较轻,C错误,西部的层理结构,反映了沉积作用的影响,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地质作用的判断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根据典型岩石判断岩石的类型,进而判断地质作用;②掌握根据岩石的破坏与被破坏关系判断,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③掌握利用岩石的年代判断形成的历史时期;④掌握世界主要的板块分布和板块运动。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