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2009年2月25日,百岁外白渡桥重返苏州河。北跨桥身借助潮汐“回家”后的第二天,南跨桥身也复位成功。外白渡桥北跨桥身“回家”时,正值农历二月初一。此时月球正处于下侧“月球公转示意图”中的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农历初一对应图中a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月相的变化过程,本题即可作答。
【知识拓展】30天的月相变化图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宇宙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2020年中国有望实现载人登月。下图是嫦娥卫星拍摄的月球照片,回答1~3题。

1、我国正在海南文昌建设航天基地,与已建成的三大航天基地相比,其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
[? ]
A、晴天多
B、水资源丰富
C、纬度低
D、科技实力强
2、“嫦娥一号”撞击月球留下的坑,将在月球表面保留上千年。其主要原因是
[? ]
A、月球上没有风力、流水等外力的侵蚀现象
B、月球上没有风化现象
C、月球上没有大气,"嫦娥一号"对月球的撞击力大
D、月球内力作用表现微弱
3、下列关于月球探测、开发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研究月球表面的沉积岩有利于探索太阳系的形成
B、月球上一片黑暗,不利于天文观测
C、从月球发射航天器比从地球发射消耗的燃料多
D、开发3He能源,缓解地球能源紧张状况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2009年9月14日上午9时20分许,我国海南航天发射场在海南省文昌市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国新建航天发射场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读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气候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①
| 最高气温达42℃,最低为-34℃;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集中在6-10月份;无霜期127-158天。
|
②
| 年均气温17℃,昼夜温差在10℃以上,海拔1500米至2317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降水量1013毫米,无霜期273天。
|
③
| 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回暖迅速;夏季雨量集中,日温差较大;秋季天高气爽,气温稳定少变。年均气温9.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年均降水量461毫米,集中在夏季。
|
④
| 年均气温为24℃。常年最高温度在36.9℃,一月平均气温17.5℃;雨量充足,常年降雨量1799.4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9%。
|
小题1:上表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A.西昌、酒泉、太原、文昌
B.酒泉、西昌、太原、文昌
C.太原、西昌、酒泉、文昌
D.酒泉、文昌、太原、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