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虚线所示的洋流朝____(方向)流动,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甲表示的海
? 域可能出现在____海区。
(2)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南;①
(2)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
? 南季风;同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季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
? 顺时针方向流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下图某岛略图,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判断

[? ]
A、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为主
B、河流流程短,落差小
C、图中A地每年有一次的阳光直射机会
D、全年晴好天气西南部多于东北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多选题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条等温线。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7月份等温线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气温分布状况如图④曲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京市的白昼较北京市短
B、恒河下游地区泛滥成灾
C、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可能出现极昼现象
D、江苏各地盛行西北季风
参考答案:1、AC
2、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2013年9月3日至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亚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访全面提升了中国与中亚四国的双边关系,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以及推动上合组织健康务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读甲、乙两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年降水量的大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中国已成为甲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试从地理角度分析甲国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6分)
(3)乙国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产棉国和原棉出口国,被誉为“白金之国”。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说明乙国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8分) B>A (2分) ;原因:A地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B地地处迎风坡,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遇地形阻挡形成较多降水。(6分)
(2)(6分)甲国是我国陆上邻国,边境漫长,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甲国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我国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欧亚大陆桥连接两国,交通便捷;甲国油气资源丰富,我国能源需求缺口大,合作前景广阔。(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
(3)(8分)乙国深居内陆,气候干旱(2分),扩大棉花种植,大量引河水灌溉,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荒漠化加剧(2分);同时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化加剧(2分);入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2分)。
本题解析:
(1)从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B地的降水量大于A地,因A地和B地都位于内陆地区,但是从等高线地图分析,B地处在迎风坡,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遇地形阻挡形成较多降水。
(2)从地理位置分析,甲国是我国陆上邻国,边境漫长,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从资源分布和消费分析,甲国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资源储量丰富,但消费少,我国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且资源的消费量大,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从交通条件分析,欧亚大陆桥连接两国,交通便捷;从能源分布和需求分析,甲国油气资源丰富,我国能源需求缺口大,合作前景广阔。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得知,自然环境某一自然因素发生变化,其它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因乙国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而扩大棉花种植,大量引河水灌溉,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会使植被发生变化,荒漠化加剧;引水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使土壤的盐碱化加剧;注入湖中河流水量的减少,会使湖泊萎缩;湖泊面积的萎缩,还会使此地的气候恶化。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和图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天文学上以冬至(12月21日前后)作为冬季的开始;而我国古籍上则多用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秋冬的界限;气象工作者一般使用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的四季分法,这种划分方法的冬季是从该地后半年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10℃以下开始,当温度高于10℃时,标志冬季的结束。
材料二:
我国冬始日期分布图。
(1)简述我国第三阶梯冬始日期的分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地点地理位置差异很大,但冬始日期时间却基本相同,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州只有冬季而没有冬天之说,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东北地区“大院小宅”的民居形式。
(4)依据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形成“大院小宅”这一古民居形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北向南,冬始日期越来越晚。(或自南向北,冬始日期越来越早)
(2)A地纬度虽低,但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势较高,导致气温低于同一时间的同纬度其他地区,入冬时间早;B地纬度高,气温低于同一时间的低纬地区,入冬时间早。
(3)季节的划分是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地球上的任何区域都有季节的变化。冬天是根据气温的变化来描述的一种气候特征,由于广州地处低纬,所以冬季气温高,达不到依据气温划分冬天的标准,故没有冬天。
(4)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形成了“大院”是为了让房屋充分享受到日照,“小宅”是为了便于房屋保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