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A.蒸发旺盛 B.河道弯曲 C.地势起伏 D.湿地调储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流水作用的一般特点可知,河流搬运能力最强的时期是河流水量最大的时期;由左图可知该河径流量在3月至5月最大,所以此时河流搬运能力最强,故选项B正确。
【小题2】当蒸发旺盛时,河流径流量会减少,与径流峰值显著滞后无关,故排除选项A;仔细读图可知,该河支流众多,但河道弯曲程度不大,故排除选项B;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巴西高原与拉普拉塔平原附近,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故排除选项C;由右图可知该河流经区域多沼泽,降水过后沼泽等湿地调储洪水的作用显著,所以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岱崮地貌”(下图,左侧为景观图,右侧为等高线示意图)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上称之为“方山”,该山体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回答下题。

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
A.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山脉隆起,顶部陡崖是断层形成,说明有内力作用,岩石中有三叶虫化石,说明有外力沉积作用,山体上的植被生长,说明有外力风化侵蚀形成的土壤,所以地貌成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A对。
考点:地质作用,地貌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沿16°纬线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C山脉的成因是( )
A.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D.岩层断裂抬升形成
【小题2】B处气候类型的名称为(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热带荒漠气候
【小题3】某人从A处先向南,后转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没有经过的自然带有(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小题4】当D地区动物数量增加的时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南极科考的好季节
B.珠江口不易发生咸潮灾害
C.台风在我国海南登陆
D.从我国去往欧洲的船只在印度洋逆风逆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16°纬线、经度数值的变化可知为西经,判知C山脉为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其成因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故A正确。
【小题2】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大洲为南美洲, B处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附近有暖流经过,降水丰富,所以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故B正确。
【小题3】南美洲高纬度缺少陆地,所以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因此从A处先向南,后转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没有经过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故D正确。
【小题4】D地为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当D地区动物数量增加的时候,是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即南半球夏季,此时南极附近为极昼,适合科学考察,故A正确。
考点:板块运动;气候类型的分布于成因;植被带的分布。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富士山顶部岩石的形成过程与图中地质作用对应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富士山是日本的一座活火山,山顶岩石属于岩浆岩,故富士山顶部岩石的形成过程应与图中①地质作用相对应。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的判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地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