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南方向 C.向东北方向 D.向西南方向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智利火山活动比较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的消亡边界。
【小题2】智利南部柴滕火山(42.0°S,72.4°W) 喷发时,火山灰蔓延的方向是向东南方向,位于中纬,受盛行西风(西北风)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左侧下部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D.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褶皱形成后,背斜顶部缺失,应是被侵蚀掉了;沉积岩I是覆盖在褶皱之上的,褶皱后有沉积作用;花岗岩是侵入在褶皱和沉积岩中的,应在褶皱和沉积作用之后出现。选C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地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左图为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右图为某区城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题.1.欲使直径为 0 .1mm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2.表中 P 、 Q 两颗粒物所受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3.能够反映右图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
A.0.1cm/s
B.0.5cm/s
C.0.7cm/s
D.30cm/s
E.侵蚀搬运
F.搬运堆积
G.侵蚀堆积
H.搬运侵蚀
I.甲
G.乙
丙
丁
参考答案:1. C
2. C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直接读图在颗粒直径为0.1mm的横坐标数轴上,沉降速度大约在0.7 cm/s以下。
2.直接读图,P颗粒物颗粒直径在0.02mm,纵坐标的流速达到200cm/s,该点处于河流侵蚀速度以上,故应处于侵蚀状态;Q颗粒物的颗粒直径在20 mm,其纵坐标的流速在7 cm/s,该点处于河流沉积速度以下,故判断处于堆积状态。
3.右图位于尼罗河入海口,由于河流流速减缓,故导致了从上游搬运而来的颗粒物在此逐渐沉积,故只有乙点能反映从河流上中游的搬运,而在此由于流速减缓,而泥沙沉积。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作用、河流地貌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内容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河流的流水作用与流速的关系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各题。
【小题1】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小题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可知,岩层弯曲褶皱,褶皱上部有岩浆,证明岩浆晚于褶皱,岩浆侵入到顶部的沉积岩,所以岩浆侵入晚于沉积作用,因为断层破坏了岩浆侵入通道,所以最后是断裂。
【小题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分别是岩浆岩、沉积、断裂、水平挤压。
考点:内外力的种类及内外力影响形成的地貌。
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形成的先后顺序要注意侵入岩形成晚于围岩;分析判断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时要特别注意侵蚀、沉积等地貌的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右图中虚线是某岛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厚度等值线,a<b<c,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火山喷发时,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小题2】该岛屿多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当火山喷发时,风将火山灰带走,离喷发地越远,火山灰厚度越小,观察图可知,东北方向火山灰厚度小,等值线稀疏,西南方向等值线密集,所以盛行风向为西南风,D正确。
【小题2】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岛位于非洲北部,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处,A正确。
考点:风向对火山灰厚度影响;板块分布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