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某两地经济联系示意图,完成问题。
1.如图所示,从甲地向乙地发生了2.图中 L 产业最有可能是3.假如甲、乙均为我国的两地,则
A.产业转移
B.资源调配
C.信息传递
D.产业升级
E.原料导向性工业
F.市场导向性工业
G.技术导向性工业
H.劳动力导向性工业
I.甲位于东部沿海、乙位于西部内陆
G.甲位于东部沿海、乙位于中部地区
甲位于西部内陆、乙位于东部沿海
甲位于中部地区、乙位于西部内陆
参考答案:1. A
2. D
3.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联系和产业转移。
1.结合图示反映,影响L产业的区位优势发生了变化,故L产业应由甲地向乙地转移。
2.图示反映L产业在甲地的区位优势在弱化,而在乙地的区位优势在提高,具有这样的区位因素变化的产业最可能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3.图示反映甲乙之间既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且甲地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乙地转移,故判断甲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乙为距离东部地区距离较近的中部地区。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问题。
1.甲区域是世界主要农业区,该地2.乙海域
A.盛产小麦,商品率高
B.农业类型属资金、技术密集型
C.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水旱灾害频繁,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E.锰结核、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F.分布有世界性的大渔场
G.是世界飓风、风暴潮的多发区域
H.沿岸多世界著名港口,海运繁忙
参考答案:1. D
2. C
本题解析:1.根据图中区域的经纬度及轮廓可判断该区域为南亚,其中甲为恒河三角洲,乙为孟加拉湾;恒河三角洲为典型的水稻产区,该区人口众多,农业精耕细作属劳动密集型、机械化水平低。由于地势低平、海湾呈倒三角形以及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使该区水旱灾害频繁,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乙海域是世界著名的飓风、风暴多发区,锰结核主要在深海盆中,该地海洋资源也不很丰富。由于经济较落后而少大港口。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适宜在东北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玉米、水稻
B.春小麦、玉米、棉花
C.玉米、水稻、甘蔗
D.春小麦、玉米、甜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东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春小麦和玉米,主要的经济作物:甜菜。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下图是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和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的值可能为:2.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3.提高大城市中心区行车速度的有效方法是
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②兴建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
③积极发展公用交通和轨道交通;④禁止外地机动车辆人城;
⑤发展立体交通;?⑥实行单双日行车制;?
⑦控制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A.4.6
B.5
C.3.1
D.3.8
E.十字路口
F.绿地
G.卫星城
H.商业区
I.①②③④⑤⑥
G.①③⑤⑥
①②③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1. A
2. B
3.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交通运输和等值线的分析。
1.根据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规律判断,甲地值位于4—5之间。
2.根据等值线分布判断,甲处道路密度较周边地区高,故不可能是绿地。
3.禁止外地机动车入城显然不符合实际,④错误;控制汽车行业的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⑦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该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E.农业
F.工业
G.商业
H.旅游业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故A错;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B对;1999年,德国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最高,故C、D错。
2.由图可知: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农业。
考点:本题组考查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组结合三角形统计图考查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