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气温年较差(单位:℃)分布图。?
材料二:图中M、N两省(区)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统计表。?
(1)分析①地气温年较差小于图中同纬度地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与N省比较,M省实有耕地面积和耕地结构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省(区)人口密度由中部和北部向东部、南部和西部地区减小,呈明显的“U”型分布,试分析中部、北部人口密度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R、N两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地,试简述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地位于云贵高原,夏季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冬季由于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所以M地气温年较差小于同纬度地区。
(2)M省实有耕地面积小于N省;旱地比重大,水田比重小(旱地面积大于水田)。
(3)①R省(湖南省)中部和北部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②河湖众多③经济发达(工农业发达)④水陆交通便利⑤开发时间早(任答对三点即可)
(4)①分布有江西大余的钨矿(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等有色金属矿产地,资源丰富②接近长江三峡(葛洲坝)等大型水电站,能源供给充足③位于长江航运与京广(京九)铁路交汇处,水陆交通发达④(位于中部地区)市场广阔(任答对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开发利用太阳能是人类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此回答1—3题。

1、在上面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中(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①、② 两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差
? 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垂直变化巨大
B、降水地区差异巨大
C、地势陡峭,海拔悬殊
D、纬度差异,太阳高度角差异大
2、与常规能源相比,太阳能具备的优点是
[? ]
A、分布广泛,地球上任何角落都能利用太阳能
B、能量密度大,利用效率高,发电成本低
C、可以再生,清洁无污染
D、能量持续稳定,不会有时间差异
3、暖房(玻璃温室)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一种传统方式。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揭示暖房内温度高于暖
? 房外温度原因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1、C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问题。
1.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2.关于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正确的是:
a.①区土层薄,②区土地盐碱化严重?
b.①区水资源不足,②区春旱严重
c.①区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是施加适量的熟石灰
d.②区应加强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旱涝灾害3.有关该地区生态环境或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是我国油料作物主要产区
B.②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春小麦、棉花、花生等
C.①、②两地区发展农业都具有的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
D.①、②两地均为我国的商品粮主产区
E.ac
F.bd
G.ad
H.bc
I.① 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G.② 区水土流失严重
① 区应退耕还林、还草,缓解生态问题
② 区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应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
参考答案:1. C
2. B
3. 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华北地区。第12题,A项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分布在长江流域;错误。B项②区的粮食作物是冬小麦(非春小麦),错误。C项①②都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故雨热同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正确。D项两地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粮食生产以自给为主。错误。
2.第13题,a①表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错误。b①黄土高原缺水;且②华北平原春旱严重,正确;c土壤改良施加熟石灰是南方酸性红壤地区的治理措施;错误。D、②区旱涝灾害多发,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正确。
3.第14题,A项①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错误。B项②区位于平原,水土流失不可能严重;错误。C项针对①区的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正确;D项对②地区的低洼地可采取挖鱼塘筑台田,发展立体农业。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3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 ]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我国山西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从位置、地形、气候方面,概述山西省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该省自然条件,分析该省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可以看出山西经济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图表资料,你认为山西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山西省应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地形主要以黄土高原为主,;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该省中部为河谷(汾河谷地),地势低平,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大多沿河分布,或分布在海拔1000 米以下。
(3)经济特点:山西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较为薄弱,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较为薄弱,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任答2 点)
(4)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下沉和塌陷,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和消费造成大气和水源的污染严重。(任答2 点)
(5)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煤炭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使煤炭工业向气化和液化产品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工业比重;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答2 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