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A.造林种草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平整土地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环境问题。
小题1:注意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故当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是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导致了植被的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小题1: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保护植被。
小题1: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手段;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跟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右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长江三角洲地区吹东北风
小题2: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长江流域时
①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②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③东北平原进入雨季?④华北出现春旱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
小题1:由题干知雨带一般位于高压脊以北5---8个纬度据图仔细判断雨带应停留在长江流域一带正值梅雨季节。此季节东南沿海多台风活动,华北地区雨季未到干燥少雨。
小题2:由上题知,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长江流域时,为长江流域的伏旱时期,为8—9月,符合C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________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________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______河、______河、________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
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________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地表径流
2.京杭大运
3.海?黄?淮
4.A
5.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本题解析:
南水北调工程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相连相通,统一互用,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本题从水循环、流经地势和流域等方面考虑。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格局和地理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材料一 图是1990~2005 年我国气候变化类型示意图。
材料二?图是 1990 年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
图例说明:
1、2.林草地—耕地转换区? 3.旱地—水田转换区
4、5.耕地—城镇转换区? 6.草地—耕地转换区
7.开垦与撂荒交错区? 8.水域变动和城镇扩张区
9.林地—耕地转换区? 10.草地—人工林交错转换区
11.沿海城镇扩张区? 12.林草地—耕地转换区
13.稳定少动区
材料三 图是1990~2005 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轨迹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①我国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②在气候变化下,东北、华北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什么变化?
(2)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在农业地域类型上发生了什么转变?
(3)①1990 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重心轨迹变化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②它深刻改变了历史上我国粮食贸易与运输的________格局。
(4)①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变化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②该变化促使了我国加快工程的________建设。
参考答案:
(1)①变暖(南方变暖湿,北方变暖干)
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林草地转变为耕地;旱地转变为水田;耕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2)从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转变为城郊农业(乳肉畜牧业、园艺业等)
(3)①北移西进(向北向西)②南粮北运。
(4)①加剧北方干旱;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张;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植被减少
②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水资源)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下面两区域图,回答问题。(15分)
(1)指出甲、乙两图所示地区主要自然景观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6分)
(2)简要回答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发
展种植业气候条件的优势。(4分)
(3)一艘海轮从甲图中A港口出发,走最近的海上航线到美国的旧金山,写出沿途经过的主要海域、海峡和运河。(5分)
参考答案:
(1)差异:甲地以热带沙漠(荒漠)景观为主(1分); 乙地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为主(1分)。
原因:甲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控制,炎热干旱(2分),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乙地受季风(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暖湿润(2分),形成常绿阔叶林景 观。
(2)甲地:光热充足(1分), 昼夜温差大(1分)。 乙地:降水丰富(1分), 雨热同 期(夏季高温多雨)(1分)。
(3)地中海(1分)直布罗陀海峡(1分) 大西洋(1分) 巴拿马运河(1分) 太平洋(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球》试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