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
A.人口的迁移数量
B.人口的总数
C.人口的年龄结构
D.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自然增长率,即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的自然增长。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该表为2005~2010年我国某地人口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1.资料显示该地人口迁移特征是2.表格反映的人口变化对区域的影响是
1.资料显示该地人口迁移特征是2.表格反映的人口变化对区域的影响是
A.迁入人口年龄构成与当地相似
B.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
C.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D.迁出人口以中老年为主
E.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F.扩大了环境人口容量
G.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H.加速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图表判读。该区域人口迁移差额较大的年龄段为15-44岁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可能为经济因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图示资料反映的人口迁移状况为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在建都前荒无人烟,建都后20年就发展成为拥有8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首都的迁移导致人口的迁移是政治因素。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打破了“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概念,绿色与灰色区域并存穿插,把城市绿化与综合农业开发相结合。据此回答问题。1.下列功能区属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是
①农产品加工工业区
②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③综合农业开发区
④植物园2.“将城市化地区”穿插在“非城市化地区”内的主要目的是
①增加城市后备用地
②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
③交通更加便捷
④受浦东地形条件的限制3.浦东有若干非城市化块区穿插在城市化块区之间,下列不是这种规划目的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E.①②
F.①③
G.②③
H.②④
I.为市政建设就地提供木材
G.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调节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美化城市环境,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
 
	参考答案:1. D
2. A
3. A
	本题解析:1.从事非农产业发展就是城市化地区,从事农林发展的就是非城市化地区。符合的D项。
2.“将城市化地区”穿插在“非城市化地区”内的主要目的从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方面分析。选择A项。
3.“将城市化地区”穿插在“非城市化地区”内的主要目的从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方面分析。不是的就选择A项。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图 (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1-2题
 1.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2.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1.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2.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E.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F.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G.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H.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局部生态环境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的人口密度约为40人/平方千米,而到了1980年则增长到了近80人/平方千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2.注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A项该地区为较干旱地区,故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将加剧当地的水资源紧张状况;错误。C项增加单位面积的草场载畜量将加重当地的草场资源的压力,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错误;D项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可能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错误。故选B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