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等值线图》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十)
A.太阳高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显示年日照时数由乙到甲地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不同造成的,甲乙分别是热带沙漠和热带雨林气候,而气候的差异又是由大气环流不同造成的。
小题2:乙丙同一纬度,但由于丙地地势高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少而年日照时数多。
小题3:甲地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水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点评:本题组考查非洲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考查了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图中显示年日照时数由乙到甲地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不同造成的,甲乙分别是热带沙漠和热带雨林气候,而气候的差异又是由大气环流不同造成的。乙丙同一纬度,但由于丙地地势高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少而年日照时数多。甲地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水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西部的平原地区,地势西高东低
B.该区域地形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
C.图中干流的西部支流主要补给水源是西部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
D.该区域降水量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
小题2:有关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
B.热带经济作物多产,主要有甘蔗、可可、剑麻等
C.农业生产的发展严重破坏了热带雨林,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D.60°经线穿过的附近地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水稻种植业发达
小题3:图中A、B两城市都是世界名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都是所在国家最大的港口
B.气候类型都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都是所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D.影响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都是在河流入海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如果学生对地图较熟悉,根据经纬度,结合陆地轮廓,可以判断此图为南美洲一部分。因为60°E与回归线交点处没有陆地,只有60°W与南回归线的交点在陆地上。如果不能,则可以据图中所示内容推断。从等高线数值和河流分布位置,可以判断。西部有河流的源头,且支流较多,应该是地势较高的山脉,中部是河流冲积平原,东部为丘陵、山地,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A、B错。西部有高大山脉,这里又是临海地区,所以河流水源可能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C对。图中是等高线数值,不能表示降水量的变化规律,D错。
小题2:图示区域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充足,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不是大牧场放牧业,A错。经济作物有甘蔗、可可、大豆、剑麻等,B对。这里分布的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是热带雨林,C错。从图中可以看到,60°经线穿过的附近地区,地形平坦,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一点要求学生能判断出图示地区平原是拉普拉塔河平原才能做出。也可以考虑亚洲是水稻重要产区,美洲是玉米的故乡,水稻种植业不发达,D错。
小题3:如果已经判断出是南美洲的部分图,根据回归线和河流河口的位置,可以判断A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首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临海且位于河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是里约热内卢,是巴西最大的港口,临海,不临河,也不是首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所以选项A对。选项B、C、D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P—Q两地间有一座桥梁,该桥和其下溪谷的高差最接近 (? )
A.20米
B.40米
C.55米
D.110米
小题2:当地环保部门在桥下采样检测水质量,发现高浓度的农药残留。这些农药最有可能来自下列哪一个地区 (? )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仔细观察,可以看到PQ之间的两条等高线其实是一条,都是50米等高线,河谷位于这两条线之间,P、Q两点的海拔是100米,所以与其下溪谷的高差范围是50-100之间,所以C对。A、B、D错。另根据公式计算,P或Q与溪谷之间只有两条等高线,根据高差公式,(n-1)·d﹤H﹤(n+1)·d,也可得到相同结果。
小题2:根据等高线的凸出方向,可以判断桥下水流由东南流向西北。甲、丙位于河流下游,所以A错、C错。丁处在河流上游方向,地形是山谷,但根据等高线凸出方向,可以判断丁处水流流向东北,不经过桥下,D错。乙在河流上游,且乙处 是山谷,乙处的水流经过桥下,所以最有可能来自乙处。B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我国南方某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题。
小题1: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A.山地
B.丘陵
C.低缓高原
D.平原
小题2:图中陡崖M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50米
B.90米
C.155米
D.220米
小题3:在N点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且地形起伏较小,故判断为丘陵地形。
小题2: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利用公式计算即可。
小题3:分别连接N点到甲村和乙村,甲村与N点之间经过了山脊,故无法看到甲村,而N点与乙村之间等高线“凸高为低”,属于山谷,故能看到乙村。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抓住图示的等高线数值和等高线弯曲形态判断地形类型和局部地形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等基础性知识,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养成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的解题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大气的热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