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题《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八)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地壳上升 D.火山喷发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江西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河流北岸受侵蚀严重,根据图中的河流弯曲及河段变窄,a处水流加快,侵蚀力强,容易形成决堤。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
分布区
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其它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V形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分选性)
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溶洞、钟乳石、石柱、石笋)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有分选性)
?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形谷、冰斗、刃脊、角峰、峡湾
冰碛地貌(不具有分选性)
?
图中江心洲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3:决堤发生后,当地政府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围堵缺口,加固堤坝;组织当地居民紧急撤离。而在抚河流域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湖,河道清淤应该在决堤之前的防护措施。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长江某年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和流域内4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回答问题。
(1)试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害,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变浅,围湖造田、不合理建筑,使水域面积变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2)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
(3)修建水库;建设中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湖;疏通河道;裁弯取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作物品种
小题2: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灌水。与不灌水的棉田相比,灌水棉田的
A.棉花花期不变
B.棉花花期滞后
C.冻害发生几率增加
D.冻害发生几率减少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一般情况下,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降低,从图中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从23.5°N向北至40°N,随着纬度的增加,终霜结束的时间越来越晚,初霜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早,说明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主要是由纬度位置导致的,图中并没有显示这种差异与海陆位置、地形、作物品种的关系,所以答案是A。
小题2: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棉田灌水后,在发生霜冻时,可以放出潜热,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从而减少冻害的发生几率,所以C错误,D正确,A和B与题目无关,不选。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给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带来史无前例的灾害,预计造成15万人死亡.回答问题1.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2.本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是由于3.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
A.地震烈度与震级有关.此次地震震级大
B.烈度一定也大
C.所以破坏性大
D.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不结实
E.是造成损失大的主要原因
F.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有关
G.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太浅
H.加之引起巨大的海啸
I.造成的破坏大
G.夜里发生地震
所以破坏大
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处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该地区为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
该处的地形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
水土流失、荒漠化
人口过多、工业集中
参考答案:1. C
2. B
3.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震。
1.A项地震烈度与震级有关,但震级高,不一定烈度就越大;错误;B项房屋构造是影响烈度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此次地震损失大的主要原因;错误。C项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有关,一般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正确。D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与地震发生的时间有关,但不能决定地震的破坏性,错误。故选C项。
2.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故多地震。
3.注意题干,要求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只有C项属于自然灾害。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列影响地震级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地理信息系统》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