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十)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河流及读图分析能力。小题1:读图知,该观测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故B错;河流径流量基本和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故雨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来源;4、5月份降水增加,但径流量并未增加,C项所述不够严密;丰水期时河流输沙量较大,D错。
小题2:由图知,该河降水集中的月份河流含沙量较大,说明该地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故选B。
小题3:水土流失易导致下游输沙量增大,水库淤积严重,蓄洪能力下降,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不利丁内河航运.还易造成决堤泛滥,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cab
C.cba
D.bac
小题2: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A.采矿业
B.食品工业
C.制造业
D.电子工业
小题3: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小题1:a时期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b时期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c时期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选择A项。
小题2: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最有可能是食品工业。选择B项。
小题3: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选择D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近年来中国成为吸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读“日本产业外移地区投资比率图”,回答题。
小题1:近年来中国吸引日本对外投资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①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②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较高
③市场潜力巨大 ④便捷的电子商务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小题2:日本产业的持续外移,对日本经济的可能影响是( )
①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
②提高国内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
③技术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减弱
④本国人口失业率有所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近年来中国吸引日本对外投资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①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③人口多,市场潜力巨大,故选C。而④便捷的电子商务条件、②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较高是发达国家日本所具有的优势条件。
小题2:日本产业的持续外移,对日本经济的可能影响应该是不利影响,故①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④本国人口失业率有所上升正确。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只要掌握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就不难作答。
知识小结: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1)从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本国发展制约性增强,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地价便宜,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利用其发达技术优势,信息优势,避开关税壁垒等。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西北地区部分地图”,回答题:
小题1:结合图可以看出( )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小题2: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
小题3: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
A.围湖造田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北向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毫米之间植被类型都为草原。
小题2: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小题3: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可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另外本题还可考查荒漠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知识小结】荒漠化的成因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干旱的环境是荒漠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背景下引起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如下所示:
(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类活动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水土资源和植被遭破坏加剧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分)
材料一?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元/kg,降幅近30%。
材料二?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 含油量 | 运输费用(元) | 生产成本(元/kg) | 生产方式 |
国产大豆 | 17% | 0.18 | 1.60 | 粗放式 |
进口大豆 | 19% | 0.16 | 1.28 | 集约式 |
?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人均耕地面积(Km2)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5 | 0.10 |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 (kg/Km2) | 4916 | 5872 | 5870 | 7044 | 6207 | 6175 | 4885 |
参考答案:(1)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1分) (2)C (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1)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土地和地形方面分析。(2)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利于大豆生长。(3)结合材料二,进口大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和含油量上。(4)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主要从品质和市场方面分析,加大劳动力投入将增加成本,大量使用无机肥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5)由于东北地区纬度高,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故单产较南方地区低。(6)由于我国东北地区耕地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故人均粮食产量高。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城市与地理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