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④分别是东亚地区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其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是南亚地区的冬季风,此时,在强大的亚洲高压控制下,该地盛行东北风,其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③地是南亚地区夏季风,是夏季时东南信风北移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所形成的;⑤是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夏季风,是该地夏季时东北信风带南移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的;⑥是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冬季风,此时澳大利亚大陆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在西北部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东南风。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甲为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乙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气压差垂直分布剖面示意图。 |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乙可知,M地近地面①气压高于高空120百帕,N地近地面②气压与高空气压相接近,由此推断①地高于②地,①地气温低于②地,故AC错误;读图乙比较可知,气压差②③接近0百帕小于①④差值120百帕,故B正确;气温②地气温高于①地,高空中②地对应的为③地气温高于①地对应的④地,故D错误。
【小题2】由上题可知,①地压强高于②地,a处气流由西向东运动,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故A正确;②地气温较高,b处形成上升气流,故B错误;高空中压强与近地面相反,③处压强高于④处,气流由东向西,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故C错误;①地气温较低,d处形成下沉气流,故D错误。
考点:热力环流。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辐射为0时表示日出和日落。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
A.6月20日 多云
B.6月5日 晴朗
C.3月22日 多云
D.3月12日 晴朗
【小题2】该地可能位于( )
A.南沙群岛(105°E左右)
B.大兴安岭(120°E左右)
C.祁连山地(100°E左右)
D.帕米尔高原(73°E左右)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从图中可以读出,此地当日昼长约为14小时30分,季节应接近夏至,排除C、D选项;图示日期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较小,且在13点左右出现了一个低值,说明当日云量较大,削弱了太阳辐射。
【小题2】 昼长约为14小时30分,日出时刻应为地方时4:45左右,而此时的北京时间为6:00,时间相差75分钟,和120°E的经度差接近20°,所以应选答案C。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小题1】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天气
C.连续的霜冻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小题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天气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B对。尼龙网不能防雨,A、D错。冬季霜冻天气应用透明塑料或玻璃,起到温室保温效应,C错。
【小题2】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对。对地面辐射不能减少或增强,B、C错。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A错。
考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子伯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阅读以上材料,完成题。
小题1:文中所说的最有可能的天气过程是(??)
A.快行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慢行冷锋
小题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的是(??)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由题文中文字描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可知:文中所说的最有可能的天气过程是快行冷锋。
小题2:由图可知:A为冷锋,B为暖锋,C、D天气系统均表示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判断能力。
【方法技巧】冷锋、暖锋的判别方法
(1)根据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势力强,冷空气就主动前进,这种锋属于冷锋,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进方向相同。若暖气团势力强,则暖空气主动前进,冷气团被迫后退,这种锋属暖锋。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
(2)根据冷锋、暖锋符号判断:冷锋、暖锋符号不同。为 冷锋符号,其中三角所对方向为冷锋移动方向;
为暖锋符号,其中半 圆圆 弧所对方向为暖锋移动方向。
(3)根据锋面坡度判断:锋面坡度即锋面与地面的夹角。锋面与地面夹角大,表示锋面坡度大,一般为冷锋。锋面与地面夹角小,表示锋面坡度小,一般为暖锋。而锋面坡度大小又与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和锋面的移动速度有关。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运动,其上面的暖气团被强烈抬升,冷锋的锋面坡度就大。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移动,速度较慢,故锋面坡度较小。
(4)根据天气变化判断: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雨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后,暖气团代替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5)根据冷锋、暖锋的雨区范围判断: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锋线附近,雨区范围狭窄。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冷锋前进方向暖气团一侧为锋前,冷气团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气团一侧为锋前,暖气团一侧为锋后。
(6)根据过境时降水特点判断: 冷锋、暖锋过境时,产生了不同的降水特点。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因暖锋移动速度慢,降水强度小而历时较长,多连续性降水。
(7)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不同。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因而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而暖锋影响较小。
(8)根据气温判定:暖锋过境后气温会升高,冷锋过境后气温会降低。
(9)根据降水判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强降水现象是快行冷锋的表现(当然也可能是对流雨);连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最显著特征。
(10)根据风向的变化判断: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若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则多为暖锋过境;反之,则多为冷锋过境;风向摇摆不定,多为准静止锋。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城市与地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