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地球内部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字母A是 界面,B是 界面,这一界面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是 。
【小题2】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是:① ,② ,①+② ,
①+②+③ ,④ ,C ,D ,E 。
参考答案:【小题1】莫霍;古登堡;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
本题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征,把地球内部分成3个层次,其中,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而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在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
【小题2】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地壳的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其中硅镁层密度大位于下方,图中④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构成岩石圈。D、E共同组成地核。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面为“某岛屿的示意图”,该岛约有280万人口,岛上主峰蓝山峰海拔为2 256米。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
1.根据信息判断,该岛的人口密度约为2.下列有关该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728人/平方千米
B.650人/平方千米
C.510人/平方千米
D.255人/平方千米
E.河流结冰期长,含沙量小
F.河流流程短,流速急
G.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
H.地势西高东低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区域面积;利用图示的岛屿跨经纬度范围判断:图示经度差约1.5°;故纬线长度约111*1.5*COS18°;图示纬度差约0.5°,故经线长度约0.5*111。该岛的面积大致等于两个方框的面积,计算即可。
2.图示该岛屿面积不大,但地势落差较大,故河流短小流急,B正确;该地区纬度约18°N,位于热带,故河流没有结冰期,A错误;结合图示的山脉分布和河流流向判断,该岛屿地势中高周低,D错误;该岛屿受北半球东北信风影响,故北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形成热带草原地区,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经纬度、河流、山脉等信息,进一步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和地势高低、盛行风带等相关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问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2.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最近的飞行方向是3.影响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条件是
A.地形都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处不同的火山地震带附近
C.气候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D.甲地以黑色人种为主
E.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F.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G.一直向西飞行
H.先向北,后向南飞行
I.土壤肥沃
G.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
灌溉水源
参考答案:1. B
2. A
3. 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区域地理北极俯视图以及最近航线等问题。从图可以看出此图是从北极上空的俯视图,通过轮廓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非洲北部,乙地位于中美洲,因此可以选出3和5题;第四题主要考察最短航线问题,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近(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甲乙两地间的经度和不等于180°,则过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即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从两极附近经过。因此其最近距离的方向将不按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进行,而是向东(或向西)偏向高纬方向然后转为向东(或向西)偏向低纬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2003年10月27日—31日,我国北方地区大多数的居民,在日出后的一段时间内用肉眼可清晰地看到太阳黑子这一奇观。据此判断下列问题。1.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2.太阳黑子出现在3.下列现象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①鸽子飞行失踪②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③动物的异常反应
④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⑤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A.由于人们可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则可证明黑子是黑色的
B.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
C.黑子数量多时,耀斑爆发的频率低
D.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E.太阳大气结构的最外层
F.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G.太阳外部结构的色球层
H.太阳外部结构的光球层
I.①③⑤
G.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④⑤
参考答案:1. D
2. D
3.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1.黑子是由于局部温度较低,故呈黑色;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2.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3.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形成两极地区的极光。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该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后完成问题:
1.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2.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3.当太阳直射点由a向b移动时,香港(22°15′N)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A.a→c
B.b→d
C.d→e
D.c→e
E.越来越快
F.越来越慢
G.慢-快-慢
H.快-慢-快
I.低-高-低
G.高-低-高
低-高
高-低
参考答案:1. C
2. D
3.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变化,可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来判断。北半球夜长于昼,即昼短夜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变长,故判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确定为d→e段。
2.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根据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差异,判断为夏至日到秋分日,由于中间经过远日点7月初,故判断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3.当太阳直射点由a向b移动时,太阳直射点有赤道移到北回归线,而香港位于22°15′N,故太阳直射点先逐渐接近,后远离,故判断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