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A.洋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按图中等值线数值变化趋势可知甲地数值在50—52之间,乙地数值在64—66之间,乙云量大于甲地,故甲地晴天多,多年平均日照时数长于乙地。A正确。
【小题2】乙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B正确。
考点: 等值线图判读、非地带性因素地形对气象气候要素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009年度的达喀尔拉力赛于2009年1月3曰在某大洲的A城发车,于1月18日返回A城,比赛全程9574公里,共分成14个赛段,下图(图甲 )中的箭头为比赛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⑦、⑩赛段的路程比较短,主要原因是赛车要穿越 。(2分)
(2)在赛车进行的季节,C城的主要气候特征是 (2分)
(3)图乙中属于B城市气候资料的图形是 ,形成该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
(4)赛段⑩的气候类型是 , 简析其成因 。
参考答案:(1)安第斯山脉(高山地区、高海拔地区)(2分)
(2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判断出是南美洲,根据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征判断,⑦、⑩赛段的路程中赛车要穿越安第斯山脉。或写高山地区、高海拔地区。
(2)根据图中C城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判断,C城是地中海气候。1月份南半球是夏季,所以C城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
(3)读图,B城位于大陆东岸,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少。形成大陆性气候,所以丁图对。B位于沿海,有暖流影响,不会形成沙漠气候,甲错。乙是季风气候,丙降水太多,是雨林气候,乙、丙错。
(4)根据图中位置判断,赛段⑩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加剧了气候的干旱。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为 (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风,D处盛行 风。
(4)夏季,D处盛行 风,形成原因是 ,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 。
参考答案:(共10分)
(1)1(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
【小题3】综合考虑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下列四地中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条件最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等值线的一般规律,读出①--④点的冬、夏季日照时数,然后做差找出差值最大地点。由图可知①夏季日照时数在900—1000小时之间,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所以冬夏差值为200--300小时;同理可知②、③冬夏差值均为100—200小时之间;④冬夏差值为100小时,故选项A符合题意。
【小题2】根据图中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区域西部位于非季风区,夏季风无法到达,受海洋影响极小,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所以天气对于日照时数影响小;由于冬季昼短夜长,所以日照时数少,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数长,故选项C正确。
【小题3】太阳能发电站要求光照充足,人口较为密集,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图中四地中,④冬、夏季日照时数都最最少,而且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人口稀少,对电力需求小,故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每年春末夏初中国雨带的推移过程实质上属于(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概念以及学生对中国雨带推移过程实质的理解。本题中这种天气的成因本质上属于暖锋天气过程。学生很容易误选A项,因为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冷锋形成的,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季的雨雪天气等。这类试题要求从基础出发,既要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又要理解其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每年在4月份左右登陆华南沿海的雨带,实际上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变得势力增强的低纬度海洋气团携带暖湿空气北上的过程,其前方所形成的暖锋云系和降雨带从中国华南逐渐北移,到6月份移到长江中下游时遭遇北方仍然较强大的冷空气阻挡而演变为准静止锋停留下来,形成长时间的梅雨。
本题难度:简单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地关系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