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A.甲 B.乙 C.丙 D.丁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图中天气系统为冷暖气团相遇而形成的锋面系统,从冷气团的移动方向分析,该锋面为暖锋,乙地将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故选A。
【小题2】乙地为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影响,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其他三地位于向斜的槽部,岩石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故选B。
考点:天气系统、地质构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小题2: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小题1:图示各地层中都含有化石,表示都为沉积岩,故由外力作用而形成。
小题2:图示地点3处缺少地层乙,说明可能经历了外力侵蚀作用。故推断开始该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形成了甲、乙岩层,后来地势升高,乙岩层被侵蚀到,后又地势降低,则沉积形成丙、丁岩层。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中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间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 B.粉沙比粗沙容易侵蚀
C.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下列现象不能用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茵河上游的“V”形谷? 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参考答案:1.C? 2.B
本题解析:1.颗粒越大,越容易被侵蚀;流速大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搬运。
2.东非大裂谷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与流水的作用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 )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小题2】形成黄土高原目前的地貌特征主要原因是( )
A.断裂下沉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物理风化
【小题3】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
A.水土流失严重
B.人地矛盾突出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多降暴雨,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成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沟壑纵横,故答案选C。
【小题2】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多降暴雨,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成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沟壑纵横,所以说形成黄土高原目前的地貌特征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故答案选C。
【小题3】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多降暴雨,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成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沟壑纵横,水土保持能力很差,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故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选项中,均属于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