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A.地下溶洞数量和岩层渗水状况 B.地下冻土厚度和夏季消融状况 C.地下土层松紧和流沙移动状况 D.地面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状况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主要为流水地貌。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当地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地貌。溶洞主要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下冻土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地面坡度大位于山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3:本题考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我国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小,耕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增多,工业城市用地增减,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京沪高铁大部分路段采用以桥代路建造方式,最主要原因是沿线地区人口众多耕地紧缺。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处的地质构造为2.假设图中所示地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水汽输送量最大的季节是3.在该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岩石可转化为②处的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断层
E.春季
F.夏季
G.秋季
H.冬季
I.岩浆岩
G.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参考答案:1. B
2. B
3.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从图中岩层弯曲的形态看,M处的岩层向下凹,属于向斜构造,B对。背斜岩层向上拱起,A错。地垒属于断层的一种形成,岩层要有错动和位移,C、D错。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季风,海洋水汽无法吹向陆地。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较多,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B对。A、C、D错。
3.读图可以判断,①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在水循环的作用下,受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在②处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可转化为沉积岩,D对。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凝固形成,侵入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所以A、B错。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不是在地表沉积成的,C错。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构造,水循环,三类岩石的转化。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 )
A.断层上升成山
B.褶皱隆起成山
C.向斜成山
D.背斜成山
【小题2】造成④处易成谷地的原因是( )
A.张力影响
B.挤压力大
C.岩石坚硬
D.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中岩层向下凹可知,该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故图中①为向斜山。
【小题2】读图可知,图中④处岩层向上凸,应该为背斜,但是却形成了谷底,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呈谷地。
考点:该题考查褶皱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