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由题干“温泉自洞顶流下,将山坡冲刷成阶梯状,平台处泉水蓄而成塘。”可知,该地区岩石易被侵蚀;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景观;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故选项C正确。
【小题2】该地景观是坚硬的岩石地形,故排除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由题干可知棉花堡地质景观是温泉水将山坡冲刷而成阶梯状,因而是流水侵蚀或者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据新华社电: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富士山等13座活火山活动加剧,应密切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2.日本大地震时,航行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该海域附近的轮船(不考虑风浪对船的影响)会感觉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岩石圈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E.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F.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G.只有上下颠簸
H.只有左右摇晃
I.青藏高原
G.东北平原
太平洋
四川盆地
参考答案:1. D
2. C
3.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不会是岩浆来源,B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也没有熔融状态的岩浆存在,A错。地震、火山活动是岩石圈中的岩层发生断裂、措动,不会涉及到地核部分。C错。软流层与岩石圈相接,岩石圈出现裂缝,导致软流层的熔融态的物质涌出,形成火山。所以岩浆可能来源于软流层,D对。
2.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递。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所以在轮船上只能感到上下颠簸,不会感到左右摇晃。C对。A、B、D错。
3.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在陆地部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33千米。在大洋中,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约6千米。所以陆地上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厚度也就越大,选项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所以A对。B、C、D错。
考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地壳厚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推断图中锋面类型及其影响地区的天气特征。
(2)推断甲处的地貌。
(3)指出甲、乙、丙中受侵蚀作用最强的一处,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暖锋 连续性降水
(2)向斜山(山岭)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锋面中因为冷气团密度大分布于锋线下,暖气团分布于锋线上,根据冷暖气团势力大小规定冷暖锋,冷气团势力大时为冷锋,暖气团势力大为暖锋。从图中可以看出冷气团后退,说明暖气团势力大,为暖锋。 暖锋影响下形成连续性降水。
(2)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
(3)从岩层存在可以看出丙处岩层余下最多说明明侵蚀作用最弱,甲处比乙地余下多说明甲比乙侵蚀弱,乙处露出的岩层为较下层岩石,说明乙地被侵蚀最多,主要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是该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咱沿线四处道路地质部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岩层新老关系和地壳物质循环,难度较小。小题1:据图5所示两次岩浆侵入或喷发都有岩浆通过c、d岩层,并且c岩层在下方,说明c岩层形成最早,其次是d岩层。b层的岩浆侵入通道经过切断a岩层,说明b岩层的形成时间晚于a岩层。即图5所示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cdab 。
小题2:据图6由沉积岩开始反推,判断出戊为沉积物,丁为风化侵蚀物;丙被外力破坏形成风化侵蚀物,并肯定是一种岩石,如果丙是变质岩,那么乙就是岩浆岩,甲就是岩浆。但岩浆冷凝只能形成岩浆岩不可能形成风化侵蚀物,说明上面的推断不成立。丙只能是岩浆岩,乙是岩浆,甲是变质岩。
小题3:图5所示地下洞穴位于石灰岩中,是沉积岩(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形成的溶洞,⑤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大气的热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