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A.黑土流失严重,肥力不足 B.地势低洼,积水严重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通过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图为我国东北地区。N山脉是大兴安岭,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分界线大约与贺兰山一线重合。
【小题2】P所在平原为松嫩平原,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作物为一年一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作物为一年两舒到一年三熟;所以P所在平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A项东北地区黑土有一定流失,但土壤肥力还是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BD选项不能够作为单位面积产量低的原因。
【小题3】A项中伏旱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A错;B项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及南方地区,东北地区应为春小麦,B错;C项当地地广人稀,实行大机械化生产,属于商品谷物农业;D项由图中等值线可判断出河流整体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地势为西高东低,D对。
考点:区域定位、中国主要分界线、农业区位因素、等值线与地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示意了世界某区域的经、纬线分布状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地较②地的地方时2.图中①、②两地所在的时区是3.下图为一条自西向东流经①处的河流,河中有一处自然形成的沙洲。该沙洲最可能位于
A.早6分钟
B.晚6分钟
C.早24分钟
D.晚24分钟
E.①在西三区,②在西四区
F.①在东三区,②在东四区
G.①、②两地都在东三区
H.①、②两地都在东四区
I.a处
G.b处
c处
d处
参考答案:1. D
2. C
3. A
本题解析:试题解析:
1.由于地球的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相差15°经度差1小时,相差1°差4分钟,图中看出①在②的西边,经度相差6°。故①晚24分钟。
2.时区号=经度/15°=商……余数(余数小于7.5,取商,余数大于7.5,商+1。)推算①②同在东三区。
3.地转偏向力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①在北半球,且河流自西向东,故河水偏向运动方向的右即南方,对右边的侵蚀作用大,而左侧以堆积为主,故河州位于a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中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三?该区域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1)材料二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约????????米,该处特大暴雨频发的主要原因是????????????????????。(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甲的地形类型是?????????????,地带性植被是???????????????。该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是??????????????。(6分)
(3)材料三中农业用地比重最大的是?????????????????,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4分)???
(4)请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6分)
简述该地形区的综合治理后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8分)??
参考答案:
(1)490——520都可以???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雨量最高值处向下引垂线,与地形剖面相交于一点.从左侧纵轴上读出该点的高度即可。该处多暴雨的原因,应与该地地形及盛行风方向有关。
(2)甲地海拔在500米以上,所以地形为山地。通过经纬度判读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这里有河流还位于沿海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所以是城市主要分布区。
(3)从图上很明显的看出种植业比重最大。过渡开垦陡坡和缓坡,以及毁林开荒。
(4)该地区地形复杂,所以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本地区有山地丘陵和水域,发展特色的林业和水果也、养殖业以及观光旅游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退耕还林还草。营造薪炭林。
(5)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就使得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有效的保护了生物物种,使得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题。(10分)
⑴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
⑵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m≤H<300m
B.100m≤H<200m
C.200m≤H<300m
D.100m<H≤300m
⑶若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山顶。
⑷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支流。
⑸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 ,原因是 ?? 。
⑹该区域的最高点海拔约在??????????????米以上。
参考答案:
(1)鞍部???南北???(2)A???(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等高线地形图,C表示的地形是鞍部;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可以判断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
(2)陡崖相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是(n-1)d≤H<(n+1)d, n表示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3)山顶A不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原因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脊线,根据通视原理,脊线挡住了视线方向。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B山顶。
(4)河流发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5)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比较合理的是①,原因是地势由高到低,河流顺流而下。
(6)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和等高距可以判断,区域的最高点海拔约在800米以上。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等高线图的判断及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等高线图,图中A、B、C三地为城镇,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根据图中信息说出该地地形的主要类型并简述判断理由。(4分)
(2)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3分)
(3)某中学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L、P线路攀登狮山山顶和虎山山顶(两山顶绝对高度取最大可能值)。有人建议将出发点设在丙点,有人认为是合理的,也有人认为不合理,请分别找出理由。(4分)
参考答案:(1)低山丘陵(2分);海拔大多在200~1000米之间,地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200米以下,高原和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该地海拔大多在200~1000米之间,等高线较为密集弯曲,为低山丘陵地形。
(2)从图中看甲村和乙村都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有河流流过,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跨河分布。该题属于看图说话题。
(3)从图中看,丙地位于两个山顶的中间,到两个山顶的直线距离相等,且到两个山顶所穿等高线条数相等,相对高度相近,从这两个方面看是合理的。但P线路等高线较均匀稀疏,坡度较缓,L线路等高线分布不均匀,开始坡度缓,后来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不太合理。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环境与环境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