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A.单位面积产量低 B.人均产量高 C.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D.人均耕地面积大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是“中国2008年农业产业结构”和“中国2006年农业用地结构”图,图中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农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饼状统计图的读图能力及农业产业结构知识的考查。分析2008年农业产业结构林业和渔业比重太低,说明我国农林牧渔没有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还不合理;从农业用地结构图看林业用地比重超过30%,林业在产业结构中仅占3.8%,说明林业生产效率低,但不能说明退耕还林的效益差;耕地比重不到20%,但农业(种植业)在产业结构中占48.8%,说明种植业效率高,但不能说明粮食生产效益高,因为种植业中花卉、蔬菜、制种、工业原料的效益高于粮食生产;用地结构中牧草地所占比例与牧业产业结构所占比例一致,说明畜牧业合理发展。所以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下列四幅图,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图①玻璃温室主要是对农业生产条件中的温度进行改造;从等高线数值能看出图②中显示的是梯田景观,主要是在山地丘陵地带,属于对地形的改造;③新疆坎儿井主要是把地表水变为地下水,以减少干旱区的水汽蒸发,属于对水源的改造;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实施井排井灌是为了改良土壤。
小题2:图①为利用玻璃温室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投入较高,技术要求高,一般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在大城市的郊区,河西走廊、三江平原及南疆盆地均远离经济发达地区。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材料一: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的两大水渠。
材料二: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来自于祁连山北麓高山作用(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1)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6分)
(2)贺兰山以西的沙漠中分布着100多个盐湖,是我国西北盐区的一部分。简述该区域多盐湖的自然原因。(9分)
(3)黄土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你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简要说明你的理由。(7分)
参考答案:
(1)祁连山北麓的碎屑物质被河流(石羊河和弱水)带至下游地区(阿拉善高原)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在西北干旱的大环境下,近地面风(西北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较细小的物质带离原地,形成(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沙漠;并通过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该湖区位于大陆内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少;地处内流区,河流径流量小,入湖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故蒸发量大;?多大风天气,多风加剧淡水蒸发。
(3)利大于弊
理由:黄河下游地势渐趋平缓,水流速度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沿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
或者 弊大于利
理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河流,使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旱涝频发,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
本题解析:
(1)祁连山北麓的碎屑物质被河流石羊河和弱水等带至下游地区,图中的阿拉善高原地区,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在西北干旱的大环境下,强劲的西北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较细小的物质吹走,形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并通过西北风将粉尘继续向东或东南方向搬运。途中风力减弱,或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地区。
(2)贺兰山以西地处内流区,该湖区属于大陆内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入湖水量少。该地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故蒸发量大。多大风天气,加剧淡水蒸发。河水是淡水,但是总有土壤中的少量盐分溶解在水中,水分蒸发掉,水中溶解的盐分积累下来,逐渐变成了盐湖。
(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水的泥沙含量很大,在黄河下游,地势渐趋平缓,水流速度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沿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据此可说是利大于弊。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河流,在下游地区水流减慢,泥沙沉积,使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导致下游地区旱涝频发,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由此认为弊大于利。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12分
(1)图19为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图,计划布局以下农业区:
①粮食产区? ②花卉蔬菜园艺区? ③乳肉家禽畜牧业区? ④果树林区
合理的布局是(填代号):A为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D为______________。
布局②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城市发展到图20时,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城市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压力及对策。
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干年后图19所示城市发展到图20所示规模,它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哪两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②?③?④?①(各1分)?花卉、蔬菜布局在A处接近城市市场,交通便利;A处地价高,蔬菜、花卉的附加值高,付租能力高。(2分)
(2)压力:随着城市城市人口剧增,对粮食、乳肉产品供应压力增大;城市面积扩大,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布局。(2分)
对策:城市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2分)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1分)); 城市人口增加(1分)
本题解析:(1)A在城市的外围,布局地租水平高,布局的农业类型也是价值高的。
(2)城市化的发展,占用土地越来越多,对乳肉素
菜需求大,造成土地压力大。
(3)城市化的发展,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人类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