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十)
A.b-c B.a-b C.a-c D.b-d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都是昼长大于夜长。乐山位于北半球,所以在c-d-a一段,乐山昼长大于夜长。B对。a-c段,昼长小于夜长,A错、C错。d-a没有说完整,D错。
小题2:太阳直射点位于b时,北半球各地昼长是最短时,b-c段,乐山夜长于昼,但昼长在逐日增加。A对。在a-b段,乐山夜长于昼,但昼长在减少,B错。在 a-c段,乐山夜长于昼,但昼长是先减少,到b为最小,然后昼长增加,C错。在b-d段,乐山先是夜长于昼,后是昼长于夜,昼长始终在增加,D错。
小题3:乐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北移时,乐山正午太阳高度增加,南移时,乐山正午太阳高度减小。读图可以看到,在c-d段是北移,但不完整,A错。在 c-a段,先北移,后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加,后减少,B错。在b-d段,太阳直射点一直是北移,所以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C对。在d-a段,向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减小,D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1.“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时,居住在伦敦(中时区)的华侨,收听广播的当地时间是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正确是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3.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5月25日15时53分
B.5月25日23时53分
C.5月26日15时53分
D.5月26日23时53分
E.①②
F.②③
G.③④
H.①④
I.①②
G.②③
③④
①④
参考答案:1. B
2. D
3.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系。
1.北京时间2008年5月26日7时53分,“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伦敦时间0时区,较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故选B项。
2.液态水的存在主要是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故与日地距离有关和地球的昼夜变化周期不大,故昼夜温差不大。
3.火星上只有稀薄的大气,火星上的四季与地球上长度不同。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卷分析:黄赤交角变小,则回归线度数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而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故极圈度数变大,则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即寒带的范围变小,则温带的范围变大。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A.二月,海南岛已进入春耕播种时节,而黑龙江仍是一片冰天雪地
B.北半球河流右岸受冲刷,左岸泥沙淤积
C.中国球迷在清晨观看美国当地晚间篮球赛的电视直播
D.一日内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要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主要与太阳高度相关,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故A错误。B项是由于地转偏向力、C项是由于地方时的差异、D项是由于昼夜交替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理意义,注意区别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地球公转中的二分二至图(甲图)和地球光照示意图(乙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所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__,为甲图中数字__________所代表的位置。
(2)地球由①到④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半球,并向__________运动。
(3)乙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A、B、C、D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5)当地球公转由③到①的过程中,A地昼长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地球公转由①到③的过程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
(6)乙图所示日期,B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该地的日出时刻为地方时的______时。
参考答案:(1)夏至,①;?(2)北,南;
(3)23.5°N,90°W;(2分)?(4)ACDB;(2分)
(5)变长,变大?(6)8,8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1)乙图的光照图特征: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根据甲图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①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至日。(2)?①表示夏至,④表示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3)根据乙图的节气,夏至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为北回归线。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180°经线,时间为6时,则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线为12时所在的经线,为90°W。(4)乙图表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5)甲图中③到①位置表示从冬至日到夏至日,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A点(位于北半球)则昼变长;而从①到③位置表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B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则正午太阳高度变大。(6)图示B点位于晨线上,为当地的日出时间,为8时,故计算昼长为8个小时。
本题难度:困难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壳物质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