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甲图为12月22日南半球某地旗杆影子轨迹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时刻的影长。b、d影长为一天中的最大值;a与b、a与d两线间的夹角都是112°30′;a与c之间的夹角为45°;虚曲线为杆影端点的轨迹;该旗帜一年四季总是随风飘向东南。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
参考答案:
(1)南 9时
(2分)(2)昏 4:30 (4分)
(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3分)。绘图略(1分)
(4)C (2分)
本题解析:
(1)题干信息“b、d影长为一天中的最大值;a与b、a与d两线间的夹角都是112°30′”说明:b、d为日出、日落时的影长,a为白昼的“中点”,为正午时(12时)的影长;信息“该旗帜一年四季总是随风飘向东南”说明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该地应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南半球中纬度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所以冬至日该地正午时日影朝向正南方向,即a处的影子方向为正南。根据方向,d处为日出影子,方向为西北;b处为日落影子,方向为东北。a与c的夹角为45°,则a与c时差为3小时,且a为正午前3小时的日影,即c处地方时为9时。
(2)据上题分析,b处为日落影子,即为该地昏线通过时的杆影。日出影子与日落影子之间的夹角为112°30′×2=225°,则该地该日昼长为225°÷15°/小时=15小时,已知昼长可以计算日出时间为4:30。
(3)题中所指为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该地为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带控制影响,其实际风向为西北风,如下图所示:
(4)图中①线表示一日内太阳高度的变化,②线表示一日内杆影长度的变化,④为日落,③为上午。日出日落时杆影最长;③点太阳位于东北(偏东)天空,则杆影方向为西南(偏西)方向;该地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纬度范围为30°S-60°S,12月22日是该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该地区(南半球中纬度)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在53.5°-83.5°之间,所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83.5°。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太阳高度;风带;昼夜长短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小题2】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3S”技术中只有GPS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有测海拔的功能,所以选B。
【小题2】穿过等高线条数越少坡度越小,可看出②小路只穿过一条等高线,坡度最缓,选B。
【小题3】冬至日36.5N的正午太阳高度H=90°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中弧N为某局部经线圈,A、B两地纬度相同,O为该经线圈圆心,图中太阳光(→)与N位于同一平面,且与A相切。读图完成下题。
此日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O° B.a C.90°-a D.23.5°+a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N为经线圈,阳光与N位于同一平面,说明阳光直射该经线圈的某经线。阳光与A相切,说明过A的纬线出现极昼现象。AB 纬度相同,只能是AB位于同一纬线上。AB之间是极点,阳光直射过B点的经线。图中AB之间夹角是a,所以B地的纬度是90°-a/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a/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a,B对。
考点:日照图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直射点与极昼极夜现象的纬线度数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下面图甲和图乙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分)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A.北京地区正午树木的影子最短
B.纽约的白昼逐渐变短
C.巴西高原草木葱茏
D.珠峰雪线海拔达到一年中的最高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极大值的地区是 。(2分)
(4)该日,Q地的自转线速度 (大于或小于)P地,M地昼长为 。(4分)
(5)Q地位于M的 方向。(2分)
(6)该日,游客在泰山观日出时,日出方位应位于泰山的 方向。(2分)
(7) 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数日变化图(用折线)。(3分)
参考答案:
(1)20°S,120°W
(2)C
(3)20°S
(4)小于 14小时
(5)东北
(6)东南
(7)略
本题解析:
(1)切点处是正午12点,从图中可以看到,Q点就是12点,且与70°N相切,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20°S,120°W,
(2) 这是太阳在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然后进行判断即可。
(3)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极大值就是太阳直射的纬度,判定是20°S。
(4)自转线速度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据120°W是12点,计算135°E是第二天 的5点,正好M点在晨线上,即5点日出,所以昼长14小时。
(5)Q地北半球,M地南半球,所以Q偏北,再根据劣弧定向法判定东西方向。
(6)太阳在北半球,大部分区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在南半球,大部分区域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据此日出方位应位于泰山的东南方向。
(7)根据对跖点的特点,进行作图即可。
考点:直射点坐标,季节现象,昼夜长短等。
点评:加强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这一部分这几年考频下降,但难度较大,所以也要重视。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大气的热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