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大气受热过程》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18:48: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下图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铁路干线包括 A.陇海线 B.京包线 C.兰新线 D.青藏线
| 小题2:甲地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A.复种指数高 B.小麦颗粒饱满 C.瓜果甜度高 D.水稻种植面积广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1:B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地理概括。 小题1:第二亚欧大陆桥从我国的连云港至兰州为陇海线,经兰新线、北疆线至中亚。 小题2: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由于气候干旱,故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故B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中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散射 C.③——大气反射 D.④——大气逆辐射 E.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F.反射作用的强弱与云层的多少及厚度呈反比 G.太阳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H.可见光不会受到任何削弱,可以全额到达地面并被吸收 I.起主要作用的是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汽 G.实现了地面能量的“零散失” 降低了白天近地面的气温,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地面辐射越强的地方,其大气的保温作用也越强
参考答案:1. D 2. A 3. A
本题解析:试题解析: 1.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箭头判断①——大气的反射(一方向的射出和射入);②——大气吸收(无外射的剪头);③——大气散射(射向四面八方);④——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选D。 2.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可见光几乎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但不是全额;当云层越厚,反射作用强,排除B;根据瑞利规律,波长越长,越不易散射,所以蓝光和紫光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综上选A。 3.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增温,晚上不断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图中看出,地面辐射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排除B;C项,描述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排除C;D项,前后逻辑关系出错,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越强。选A。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一日内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一天中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取决于 [? ] A、天气因素 B、下垫面因素 C、纬度因素 D、太阳高度角 2、从图中可以看出低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参考答案:1、D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大气透明度是指太阳辐射透过大气的程度。读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地势 C.土壤 D.植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分布特点,我国大气透明度大的地区主要在青藏高原上,大气透明度低的地区主要东部平原地区,因而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势。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E.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F.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G.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H.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因为吸收了太阳光照而获得热量比较多进而升温大,故D正确;在玻璃箱里面没有造成大气的运动,所以B错误,测试时间为15分钟,并没有得到最高气温,所以C错误;两个玻璃箱都有空气,所以A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D。 2.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通过日光,结果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模拟的日光是一样的,所以A错误,里面空气并没有抽空,也就是说空气一样的,所以C、D错误,正确答案是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