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a?图b
(1)该区域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判断的理由是什么?(6分)
(2)结合图a,分析图b(等降水量图)中甲区域降水多的原因。(2分)
(3)图中铁路中段沿线是重要农业区,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3分)
(4)A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1)地形以高原为主。(2分)理由:等高线大多在1 000米以上,(2分)且起伏较小。(2分)
(2)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2分)
(3)地势较平坦;有灌溉水源;夏季光热充足;日温差大。(每点1分,共3分)
(4)控制人口数量;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民的能源问题。(每点1分,共3分)
本题解析:(1)结合图示的等高线分布、经纬度位置和省区轮廓等信息判断,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西部。(2)图示甲位于祁连山区,该地区降水丰富,主要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分析。(3)该地区为河西走廊,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注意与当地的实际结合,区别有利和不利因素。(4)图示A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故河流上游的过度用水和植被破坏等原因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乃至断流,则土地荒漠化扩展是该河流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故治理措施主要针对原因,从河流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植被的保护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考点,学生只要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抓住图示的等高线、降水分布和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的一般分析思维,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a

图b
(1)该区域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图a,分析图b(等降水量图)中甲区域降水多的原因。
(3)图中铁路中段沿线是重要农业区,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4)P城产业结构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大,原因是什么?
(5)A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1)地形以高原为主。理由是等高线大多在1 000米以上,且起伏较小。
(2)暖湿气流在山地形成地形雨。
(3)夏季光热充足;日温差大;有灌溉水源;地势较平坦。
(4)P城有敦煌古城遗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
(5)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
本题解析:从图a可知,等高线大多在1 000米以上,且起伏较小,因此地形上是高原。对照甲区域在图a的位置可知,这里是山地,多地形雨,因此降水稍多。图中铁路沿线是河西走廊,夏季光热充足,日温差大,有灌溉水源,地势较平坦,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区。P城是敦煌,旅游业发达。A河流域是干旱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资源不足。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分析下列图表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水平比较(2005年)
地带
|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口总值(%)
| 人均GDP(元)
|
东部地带
| 59
| 41.1
| 10089
|
中部地带
| 28
| 35.7
| 5407
|
西部地带
| 13
| 23.2
| 4217
|
材料二:三个经济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比重增减
|
东部地带
| 52.3
| 52.9
| 53.8
| 58.3
| 58.8
| ?
|
中部地带
| 31.2
| 31.1
| 29.8
| 27.6
| 27.4
| ?
|
西部地带
| 16.5
| 16.0
| 16.4
| 14.1
| 13.8
| ?
|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
(2)在表中填出材料二中的1985年和2005年的“比重增减”数值。
1985~2005年期间,东部和中西部GDP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
?_____? _。
(3)下列反映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指标,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合理的是(? )
A.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GDP
B.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GDP
C.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GDP
D.GDP、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
参考答案:(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 +6 .5 ?-3.8 ?-2.7?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上升,中西部下降,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
(3) ?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有关黄土高原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老的侵蚀高原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冲积作用
D.地壳受挤压隆起抬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发源于俄罗斯西北部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海域,然后途经蒙古
国西部,东移南下影响我国,读我国局部地区寒潮路径和部分受影响区域示意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中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简述甲地极少受寒潮影响的原因,并说出在寒潮影响下的乙地区天气特点。(14分)
(2)某杂志评选出了我国十大“新天府”,成都平原和三江平原均榜上有名。分析成都平原与三江平原相比,发展种植业的突出优势区位条件。(10分)
(3)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人口迁出较多,简述人口迁出对该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12分)
参考答案:(1)寒潮出现次数自西南向东北递增(或自东北向西南递减)。(4分)甲地极少受寒潮影响的原因:因受北面山脉(或秦岭、大巴山等山脉)的阻挡,极少受寒潮影响。(4分)寒潮影响下的乙地区天气特点:降温幅度大,大风,且伴有雨雪(或冻雨)等现象(6分)
(2)纬度低,热量充足,开发早,劳动力充足,受冬季风影响小。(10分)
(3)加强与迁入区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1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