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择图为南极上空某节气晨昏线图,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于P点。此时伦敦为星期六,但北京已是星期日。回答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2.此时与北京同属一天的经度数占总经度数的3.A点与P点的方位关系是4.正常年份,此日前后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3时
B.5时
C.19时
D.23时
E.一半
F.一小半
G.一大半
H.全部
I.A点在P点的西北方
G.A点在P点的西南方
A点在P点的东南方
A点在P点的东北方
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伏旱
夏季风南撤至长江以南
华南地区雨季结束
参考答案:1. B
2. B
3. D
4. A
本题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运用。由题目已知条件可得出图信息,

由于伦敦(0°)和北京(120°E)不在同一天,可推断45°E地方时为0点,135°W地方时为12点,所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节气为夏至日,北京时间应为5点,与北京属于同一天的范围45°E向东至180°,占全球的一小半。A点(0°,45°W)在P点(66.5°S,135°W)的东北方向。根据夏至日(6月22日)可知24题选A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A ,B 。
(2)图中地震波类型名称: C ,D 。
(3)A、B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 。
(4)简述当地震波到达B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横波 ,纵波
速度 。
参考答案:⑴ 莫霍面(1分);古登堡面(1分) ;⑵纵波(1分);横波(1分) ⑶地幔(2分) ⑷横波消失(2分);先变慢再变快(2分)
本题解析:(1)图示A位于地表浅层,为地壳和地幔的交界处,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约2900KM的深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2)图示C波的传播速度快于D波,故判断C为纵波,D横波。(3)A、B之间应为地幔。(4)直接根据图示,经过古登堡界面,横波小时,纵波的速度迅速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划分,并能掌握纵波和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基本概况,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注意地震波的波速判断应从地表向下读图。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非洲部分地区略图,判断下列各题。
1. 根据图中盛行风向判断,此时最有可能是2.从总体看,图示地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一月
B.四月
C.七月
D.十月
E.环境污染严重
F.城市化过快
G.资源短缺
H.生态环境严峻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1.图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季。
2.图示为非洲,由于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分布广泛,而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破坏植被严重,故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若黄赤交角为3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A.寒带的范围变小
B.南极圈范围减小
C.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D.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相同,与极圈的度数互余。故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度数变大,热带范围变大;极圈度数变小,则寒带范围变大。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盛行西风
B.盐度差异
C.陆地阻挡
D.水温特征
E.工矿业发达
F.人口数量大
G.森林覆盖率高
H.石油资源丰富
I.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G.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参考答案:1. C
2. A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德班的位置和题目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洋流是一支暖流,由低纬向高纬流动,其主要受控于陆地阻挡。
2.根据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可以判断出南非工矿业发达,大量开采和冶炼有色金属会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人均碳排放量高。
3.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会造成大气温度升高。因此不会削弱太阳辐射,只能造成大气对地面的辐射增加,造成人们感觉温度升高。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全球气候变化。
点评:本题为2012年重庆高考真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只要能掌握全球的洋流分布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能结合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发展概况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