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十)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 B.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小题1】图示1处为背斜,有良好的储油结构;2处为火山喷发,可能形成喷出岩,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3处为向斜结构,向斜储水,图示4处地势较低,可能形成沉积岩,沉积岩中可能形成化石,故选D项。
【小题2】图示1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地貌为山岭;图示3处中间岩层向上滑,表示地垒结构形成的块状山。故A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处的地质构造为?,判断依据是?。
小题2:图中N处易发育成?,其原因是?。
小题3:如要判定M处岩层形成时的地质年代,可行的方法有?和?。
小题4: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为?循环,在该类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岩可转化为②处的?岩,②处的岩石具有?结构。
参考答案:
小题1: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岩层向下弯曲)
小题2:沟谷、河流(峡谷、谷地)?断层构造,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
小题3: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根据岩层中的生物化石来推断
小题4:海陆间?岩浆岩?沉积岩?层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分)读新西兰南、北二岛示意图(图丙),图甲为甲地的气候统计资料,图乙为南岛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图乙,概括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据图丙判断该区域人类活动主要分布的岛屿(南岛或北岛);并简述你的理由。(6分)
(3)简述甲地气候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广大;(1分)山地为东北—西南方向;(1分)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1分) 海岸线西部曲折(1分),东部较为平直;(1分)
(以上四点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4点以上得4分)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2分)
(2)北岛(2分)理由:北岛各等级的城市数量多(1分)、等级更高(1分),分布更密集(1分);北岛铁路长度更长(1分),密度更大(1分)。(回答4点及以上得4分)
(判断失误则该小题计0分。理由须从数量或等级、密度两方面进行描述。)
(3)特点:终年温和多雨(2分);冬季降水更丰富(2分);成因:终年受海洋(西风)影响(2分),冬季西风强盛,带来丰沛降水(2分)。
本题解析:
(1)读图乙,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广大。根据等高线延伸方向判断,山地为东北—西南方向。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 海岸线西部曲折,东部较为平直。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板块相互挤压抬升形成。
(2)人类活动分布的差异,主要从城市、交通线数量或密度分析。读图,结合图例分析,北岛各等级的城市数量多,等级更高,分布更密集。北岛的铁路长度更长,密度更大。
(3)读图甲分析,甲地位于西风带,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冬季西风强盛,带来丰沛降水,所以冬季降水更丰富。
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乙为?。(2分)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2分)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1分)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地状况为(单项选择)(?)(2分)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凹凸不平
D.地壳先下沉后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地比较好。(1分)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地。(2分)
参考答案:
(10分)
(1)?背斜(1分)?向斜 (1分)?
(2)?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 (2分)?
沉积(或堆积)(1分)? A?(2分)
(3) ?甲 (1分)?
(4)?乙地(1分)?甲地(1分)
本题解析:
第(1)题,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背斜,乙为向斜。因为从形态上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乙处岩层向下弯曲。
第(2)题,本题考查背斜谷成因。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地状况为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第(3)题,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甲地比较好。因为甲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安全干燥。
第(4)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乙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甲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试题综合性强,但考查知识点较为基础,涉及考点有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1.褶皱与断层的对比分析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地垒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地堑常形成谷底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谷地或盆地
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的密度大,分布由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雨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陆地上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