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齐民要术》中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有霜。此时放火作熠(熠:不见火焰的燃烧),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结合该图,回答问题。
1.下列各点可能符合“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是2.“放火作熠”使“必有霜”到“免于霜”的主要原因是
A.甲
B.乙
C.丙
D.丁
E.地面辐射增强
F.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G.大气逆辐射增强
H.大气散射作用增强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图中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乙处位于冷锋过后的区域,气温下降,天气转晴,符合“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说法。
2.“放火作熠”增加烟雾(相对于云),加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从而起防霜冻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大气的热力作用和读图画图能力。
点评:本题属于常规考点,学生应结合锋面气旋图示,画图判断两低压槽处的锋面性质,结合画图更简单。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以下是华山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据此回答题1.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过境2.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E.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F.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G.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H.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题中日记可知:星期天,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可判断此地经历了冷锋过境,而形成寒潮天气;又因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可判断经历了沙尘暴天气。故选C。
2.因降水的形成是暖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因此天气系统过境没有形成降水,说明过境前这里的暖空气比较干燥,没有水汽凝结。故选B。
考点:天气系统
点评:本题结合实例判断天气现象及所受的天气系统,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会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该地植被减少,蒸腾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2.欲增加该区域年降水量,可行性较差的措施是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水汽输送量增加
D.地下径流增加
E.封山育林
F.退耕还林
G.增加水汽输送量
H.修建小型水库
参考答案:1. B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地表植被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的水少,地下径流会减少,D错。但是下渗的少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加,雨季径流量增大,径流季节变化大,B对。植被减少,蒸腾减弱,可能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减少,A错。植被减少与水汽输送无关,C错。
2.森林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可能增加该区域的降水量,A、B可行。修建小型水库,该区域空气中的水汽增多,也可能形成较多的降水,D可行。水汽输送是风吹送过来的,不是人工完成的,用人力去改变风力、风向,可行性效果较差,所以选C。
考点:该题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回答问题。
1.此时,图示半球的节气可能是2.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3.图中的高气压带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E.①
F.②
G.③
H.④
I.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G.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参考答案:1. B
2. C
3. A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图中西风带为逆时针,所以为北半球,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所以为北半球的夏季。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高压,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位于图中③位置。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图示区域为北半球,所以高气压带是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分析,b所在大洋洋底分属________大板块。(填选项) A、2B、3C、4D、5
(2)图中a处地处板块边界,这里的海底地貌是______________。c处主要的海底矿产资源是________。
(3)图中c处洋底年龄比a处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国地狭人稠、资源匮乏,因而不断加大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力度、其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对该同的重要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海沟;锰结核
(3)轻;距离洋中脊近
(4)填海造陆;海洋交通;缓解人地矛盾;拓展生存空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