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流水溶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景观判断,a图表示冲积扇,属于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b图表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而形成的地貌;c图表示“V”型河谷,为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d表示河口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小题2:见上题分析。
小题3: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则河口三角洲的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海岸侵蚀加重,而导致海岸线后退。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景观图判断地貌特征,结合不同的外力作用分析即可,注意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的区别。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关于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是风能
B、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内力作用
C、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D、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区域图。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4.1%;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5分)
(2)“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中右下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分)
(3)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4分)
(4)说明图中A地所在地区与其东南部B地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8分)
参考答案:
(1)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2)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流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3)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任答两点给4分)
(4)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本题解析:
(1)河流水与地下水的互补关系是由水位决定的,当河流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一般为河流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流枯水期时,一般是地下水补给河水,而此时如果不能补给河水,只能是河流水水位在枯水期比地下水水位高,很可能是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或者是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2)“丁坝”是一种疏导河流、保护堤岸的水工建筑物。一端与堤岸连接成“丁”字形,能改变水流,使堤岸不受冲刷,“丁坝”可使泥沙在坝田里淤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所以,“丁坝”的建设既可以保护河岸,又可以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淤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
(3)本题可从水资源决定的河流开发方向思考,但要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为思考核心。因此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能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 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4)本题可以从农业的区位因素等方面加以分析。据图可知:A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而东南部B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农业区位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测量高度是8844.43米。据此完成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E.岩浆活动
F.内力作用
G.地壳运动
H.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主要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故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2.若只考虑内力作用,则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应抬升了约20000米,但任何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区在内力作用地壳上升的同时,受外力侵蚀作用而使海拔只要8844.43米。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地貌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所给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图示①表示褶皱,为内力作用的结果;②表示风蚀蘑菇,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③表示河口三角洲,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④表示断层,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区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