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A.美国中央大平原 B.利比亚撒哈拉地区 C.日本北九州地区 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地区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特殊的耕作方式,称谓“垄槽耕作”,即在第一年将作物种在高起的垄上,第二年则将原本的垄挖成槽,作物仍种于垄。此种耕作方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种耕作方式,可相对降低地下水位,缓解水利设施不足;而环境污染对耕作方式没有影响;此耕作方式不会增加农作物种植密度,而缓解人地矛盾;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干旱少雨不是此地区的气候特点。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图,回答33~35题。 |
参考答案: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1)图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恒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2)c位于德干高原,被称为“亚洲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
(3)由b城市直线到d城市,中部地势高,b位于迎风坡降水比较多,d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比较多。由b城市直线到d城市,随着高度的变化,降水先减少,后增多。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0分)读图1l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B、?C、?。(3分)
(2)图示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当地机械化水平影响较大的是?,日本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原因是?。(3分)
(3)20世纪中后期,图示地区围湖造田现象比较普遍,简要说明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分布密度是指某种地理事物在某区域内的分布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右图是某区域农作物分布密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5—17题
小题1:造成图中该农作物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水源
C.热量
D.土壤
小题2:图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破坏
C.荒漠化
D.环境污染
小题3:图示地区是世界上城市最早的诞生地,其主导因素是
A.气候与科技
B.土壤肥沃与灌溉便利
C.宗教与军事
D.自然资源与交通运输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能力(尼罗河)。
小题1:结合经纬度判断该地区表示埃及,由于位于干旱地区,故水源不足成为限制农业生产最大的限制条件,农作物集中在靠近水源的尼罗河沿岸,故选B项。
小题2:图示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地区,故荒漠化严重。
小题3:古代城市多集中在大河中下游平原,主要原因是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即自然条件优越,故B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