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浙江省北部平原S市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下图表示S市三类产业比重变化

材料二?下表是S市主要产品出口状况(单位:万美元)
出口产品
| 2000年
| 2005年
| 出口产品
| 2000年
| 2005年
|
机电产品
| 16495
| 108321
|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
| 259
| 3223
|
高技术产品
| 1391
| 13830
| 纺织纱线、织物及物品
| 47465
| 426685
|
医药品
| 6496
| 15340
| 服装及衣着附件
| 39166
| 157287
|
汽车零件
| 162
| 12176
| 床垫、寝具及类似品
| 2211
| 7250
|
轴承
| 1145
| 3509
| 茶叶
| 1309
| 6528
|
材料三?开放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与企业集群产品价格的决定

(1)分析改革开放以来S市三个产业的变化特点及原因。(12分)
(2)分析S市产品出口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评价。(8分)
(3)S市在新城区专门开辟了一个工业区,把分散在各乡镇的企业集中起来,根据材料三及相关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分),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2分),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分)。浙北平原,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贫乏,农业发展的空间不大(2分)。但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有经商传统,改革开放后非农产业发展更快(2分)。90年代后期该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一部分原因则是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2分)
(2)各类产品的出口均不断递增(2分),但内部结构仍不平衡(2分)。
产业结构升级总体较好,机电、高技术产品和医药等高端产品增速比较快(2分),但升级过程较慢,原有的主导产业——纺织也保持了高增长率,外贸出口的主导产品仍是纺织业产品(2分)。
(3)可以发挥集群优势:共享基础设施;便于管理(或降低管理费用);相关产业的集聚还便于信息、技术交流;节省运输费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等。(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本题解析:
(1)看清图例,分别对比各年数据的大小的变化,使用恰当的语言对其变化进行描述。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该地区各产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2)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特征。表中每种产品从2000年到2005年出口额都在增加,只是增加量有大小区别。从出口总量对比上又可得出该地主导或者优势的产业部门。
(3)图中有明确的信息,就是若是单个企业,其独享基础设施、技术信息、管理、市场等,若企业集聚,多个企业就可以共享上述生产要素,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材料3: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根据材料1判断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商品粮基地。(4分)
(2)依据材料2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3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2分)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要保持全国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今后的发展途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黄淮平原区、南方高产区(4分)
(2)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增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增加;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需求量增加。(3分)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2分)
(4)①发展农业科技,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3分)
本题解析:
(1)读材料一表格数值,甲地耕地面积广,人口少,商品率高,是地广人稀的东北低产区。乙耕地面积小,人口少,商品率低,是西北干旱区。丙地耕地较少,人口较多 ,商品率最低,是黄淮平原区。丁地人口最多,商品率高,是南方高产区。
(2)读材料二表格数值判断,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是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增加。我国人口总数增加,粮食总消费量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需求量增加。所以总消费量和人均需求量都增加。
(3)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中粮西运,可为西部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有利于缓解西部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地可开垦荒地已经不多,要保证商品粮的地位,只有发展农业科技,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题。
1.港澳地区产业多向该地扩散,原因有
①劳动力丰富?②地价低廉?③资金雄厚?④国家的优惠政策?⑤技术力量雄厚2.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征是3.伴随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E.城市与乡村界限模糊不清的城乡一体化
F.城乡一体化向以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G.大城市连为一体的超级城市体系
H.农业产业消失的城市一体化地域
I.农副产品不足
G.水资源不足
资金不足
发展空间不足
参考答案:1. C
2. B
3.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注意题干信息“从港澳向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相对于港澳地区而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优惠政策,利用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优势吸引港澳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入。
2.注意时间信息“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在90年代之前,该地区城市化特征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城乡一体化;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珠江三角洲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城市化逐步由城乡一体化向城镇密集的城市群体系发展。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使区域人地矛盾加剧。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两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等基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我国加入WTO后,影响深圳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A、劳动力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原因是
[? ]
A、耕地集中适宜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