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国考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复习指导
国考行测的言语理解和表达专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主要包括两类题型: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各占20题,在行测中的比重较大,而且这部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较为贴近,如果正确地思考和总结能够取得较好的分数。所以,总结一些备考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选词填空的复习:
选词填空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词的掌握、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又可细分为近义词辨析和语境搭配辨析题,近年来,后者成为考查的重点,且成语辨析的比例有所提高,建议考生多积累些常见词语和成语,尤其是易错成语,不可轻视。在掌握了词语的基础上,提供给大家一些做题的方法。
1.近义词的辨析:
单纯从词的角度进行辨析,主要包括语义轻重、范围大小、搭配对象不同、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侧重点不同、谦敬词之分、时态不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形象色彩,分析选项中的近义词语时可从这些角度着手,还需要注意平时经常用到的固定搭配的问题。如下所示:
例:简报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______的_______情况、交流经验、揭露问题、沟通信息的事务文书。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编辑 反映 B.编发 反映 C.编辑 反应 D.编发 反应
本题选B。运用词义范围大小不同来分析,“编发”包括了“编辑”。“反映”与“反映”则属于侧重点不同。
例:这本书是我读书时恩师 的,多年来,我虽四处漂泊,但一直珍藏着它。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惠赠 B.馈赠
C.捐赠 D.赠予
本题从谦敬词的角度入手,应选A。
2.结合语境辨析:
需要我们根据句意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断,平时应多阅读和多做真题,培养语感,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可抓一些关键词、句或呼应的句子,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筛选选项中的词语。注意习惯搭配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平时阅读积累。
例:目睹过这一盛况的鹤山老人,回忆起当年全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的喜庆场面,仍然激动不已。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万人空巷 B.万头攒动
C.人满为患 D.熙熙攘攘
本题选A。空处应与“喜庆场面”对应,能够形容喜庆场面的只有“万人空巷”。
例:放眼世界、海纳百川,通过______、消化、______,努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进 吸收 B.引进 改造
C.学习 创新 D.学习 改造
本题选A。观察选项特点,词语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引进”、“消化”、“吸收”是时间顺序的完整程序。
二、片段阅读的复习
针对近几年片段阅读的选材与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文化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建议考生平时多关注时政热点,多阅读各类题材的文章,培养语感。多做历年真题,培养做题思路并总结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做题的方法:
片段阅读的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逻辑型、主观型和综合型。逻辑型题目主要运用逻辑知识推理,往往选项中会有逻辑错误;主观型题目需要我们综合把握材料的结构,准确地找到主旨句或主要信息;综合型题目较难,需要综合前两者的方法和能力。因此,读材料时找到关键词、句是重中之重,由于不同的提问方式决定了我们筛选信息的方向,拿到一则材料时应该先看问题,再看材料,根据问题查找相应的信息。下面通过例题来讲解这一技巧和方法的运用。
例:公共领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科学的问题、统计数字的问题,而是主观认知的问题、意见的问题、想象的问题。在社会领域,民众的主观感觉才是最主要的客观事实。因此,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的时候,看似准确的数字,其实并不像官员、专家们想象的那样重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感觉自己的税负沉重,那么,该国的税负就是沉重的,不论专家们计算出来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多低。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A.有时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需要我们远离数据分析
B.一国税负的沉重与否取决于该国公民对税负的主观感受
C.我们对一些公共领域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
D.解决公共领域问题时参考民众的感觉比数据更加重要
本题选B。根据问题“意在告诉”可知,本题考查查找主旨的能力,只要抓住“相反”这个关键词,可以知道材料意在告诉我们关于税负的问题,而其他三项均未提及税负问题。
对于片段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整体把握,题型上以主观型和综合型居多,而标题型题、细节理解题、文意推断型题、语句(填充)排序题、寓意型题、词句理解型题在题量上不及主观型和综合型题目,但是作为国考的常见题型,考生也应该认真地掌握。尤其对于细节类题目,可以分析选项的错误,如太绝对化、过度推论、定性等角度分析,结合选项到原文中查找相应的句子,如下:
例:胚胎组织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充分,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如果将胚胎组织注射到受外伤的成年人体内,可有效防止伤口疤痕的形成。成年人血小板中的一种生长因子可加快伤口愈合,研制具有抑制这种生长因子作用的药物,在伤口出现12小时内,将该药物敷于伤口部位,伤口愈合后亦无疤痕。
关于上述两种医疗措施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
B.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改变自然愈合的状态
C.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处血凝速度明显降低
D.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的愈合过程相对缓慢
本题选B。“有效防止伤口疤痕的形成”“加快伤口愈合”和“伤口愈合后无疤痕”可知,改变的是伤口的自然愈合状态。如果抓住文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即能做对此题。
综上,根据近两年国考行测之言语考查方向和能力,建议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多做真题,思考和总结一些适合自己的做题技巧与方法,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