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半月谈2012年第4期半月评论:呼唤“实业精神”
2012-06-03 20:59: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半月谈2012年第4期半月评论:呼唤“实业精神”

作者/苏北

稳中求进,发展转型,亟须活跃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

民间资本热钱化,实体经济空心化,给正在崛起的中国制造敲响了声声警钟。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现象,防止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过度膨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广泛共识。

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真实源泉,是国家利益的坚实基础。鉴于我们人口总量巨大、就业矛盾突出、经济起点偏低的国情,更不应该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主线。

我们不必一味地叹息实体经济赢利能力太弱。短缺经济时代的低成本、低风险、高增长、高赢利状况已不复存在,人口资源丰厚、要素价格扭曲形成的增长红利已呈衰减之势。微利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企业进入创新驱动的成长阶段。这是经济常态的回归,市场竞争的本真。

我们不可悲观地断言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不大。即使是传统制造业,也并非无利可图,它的盈利瓶颈也并非不可打破。关键看能不能用现代工业装备去改造它,用现代科技成果去转化它,用现代服务体系去支持它。现实的路径,一是提升附加值,向科技提升,向文化提升。二是拉长产业链,向市场深层拉长,向曲线两端拉长。三是抢占制高点,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军高新技术产业。时下,传统产业业态的创新已成潮流,正为众多企业催生出更为强劲的竞争能力和更为多样的发展机遇。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判断实体经济发展高峰已过。一些投资专家习惯性地拿出美国的文本来解读中国,认定从工业制造到金融主导、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是经济规律,是发展历程,由此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潮将由实体化转向金融化。确实,金融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不可误读美国文本,这金融化并非是对实体化的挤出和背离,而应是对实体化的支持和提升。审视眼下这场令全世界都痛苦不堪的金融风暴,正是从美国的过度金融化中埋下祸根、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中骤然引发。美国人正是在痛定思痛中,开始思考增长模式,举起再工业化的旗帜。奥巴马总统有言:“我们不能在沙上重建我们的经济,我们必须在岩石上重建我们的房屋”。美国的深刻教训,应当成为我们的宝贵教益。

如何去全力增创中国制造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去源源催生实体经济永远年轻的生命活力?

企业需要锻造“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这就是德国企业家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表述的“就算做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的精神,就是瑞士钟表匠们在他们行销世界的机械表中洋溢着的一丝不苟、如痴如醉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气质。这才有当下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才有全球实体经济潮涨潮落中瑞士钟表的国家象征和永恒经典。微利时代,最为宝贵、最当珍惜的,就是这种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稳得住根基。一当选择,便以心相许,不离不弃,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做出境界。环顾当下生存艰难的企业,依然在低端市场恶性竞争中等待观望一筹莫展、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中一无所有得过且过,正是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员工需要培育“爱企如家”的融入文化。有最新社会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工就业普遍面临“短工化”趋势,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频繁地转换于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城市。他们在劳动压力承受、劳动报酬期待、精神文化需求、职业发展空间和城市社会融入等方面,与他们的上辈有着明显不同的诉求。缺少劳资和谐的联系纽带,缺少爱企敬业的企业文化,怎么可能稳定gkz6.net他们的就业心态、激发普遍的蓝领创新、保障企业的基业长青?显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努力规范就业环境,提高劳动收入,健全培训制度,拓宽成长空间,建设热爱企业、热爱工作的敬业文化,增强农民工的尊严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努力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社区公民”和“企业主体”,应当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取向。

全社会需要立定“实业为本”的发展理念。政府的政策导向,就是企业的发展引领。提升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必先强化实体经济的竞争力。近来高层接连出台重大举措: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中小企业困苦不堪的税费负担过重问题;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根治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深化金融体系创新,探索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民间借贷阳光化路径。阵阵暖风吹来,令人欣喜,也引人期盼。社会的舆论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抉择取向。提升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还当强化实体经济的自信力。我们应当少一些浮躁情绪,多一份从容心态,少一些投机思维,多一份实干精神,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氛围,真诚地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劳动的价值和创新的潜力,尊重每一个企业家坚守的品格和创造的梦想。

金融危机尚未终结,发展转型难关重重,中国经济再实体化正面临更大挑战。最要紧的,不是重走传统老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进步或市场开发,而是一种执著于发展实体经济的精神的锻造和文化的培育。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半月谈2012年第3期半月评论:留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