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一号文件 十九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申论范文:壮大高技能人才 变革“中国制造”
2018-03-01 15:11: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壮大高技能人才 变革“中国制造”

改革开放的战鼓已经响彻了近四十个春秋,中国在这场历史征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早已被世界所瞩目,被时代所铭记。我国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已获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斐然。但是,成就的背后,也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而日益凸显。去日本旅游“爆买马桶圈”、托亲朋好友代购电饭锅……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让国人在自豪祖国成就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压力与惶惑: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究竟怎么了?

究其根本,问题的原因其实出在供给侧的端口:中国的制造业还尚且不能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高层次消费需求。中国制造为何总是面临瓶颈、陷入困局?探其根源,乃是“人才”二字。在中国,工人原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但时至今日,单纯倚靠简单加工和复制性生产为主的中国工人,正逐渐让“中国制造”这个称呼沦为“低端、劣质”的代名词。要想真正把湍入急流的“中国制造”重新带回稳健而有生机的发展轨道,就必须从人才入手,用真正过硬且足量的高技能人才为振兴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首先,要想振兴中国制造,必须大力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待遇。在当今的中国,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已经十分明显。在许多制造业强大的发达国家,如北美、西欧、日韩等诸国,熟练的技术工人能够获取与白领阶层相当,甚至高于许多普通白领的收入,从而支撑和保障个人以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但在我国,这一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技术工人工资收入微薄,且上升空间狭窄,不仅难以保障物质生活,而且晋升渠道不畅通,职业前景令人缺乏信心。同时,许多行业和工种,体力劳动强度过大,缺乏足够的配套保障措施,导致技术工人无法长期安心扎根于工作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物质层面的不足,在精神层面,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同样长期得不到提升。将工人视作底层的思想甚嚣尘上,即使是能力过人、技术拔尖的高技能工业人才,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同感。因此,要想壮大高技能人才,就必须狠抓收入待遇这个硬性指标,给技术工人足够的物质保障,并进而畅通晋升渠道、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

其次,要想振兴中国制造,还要彻底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当下的中国,教育的分流已有畸形的趋势显现:绝大多数国人固执的认为,只有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理论知识,做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才是获得教育回报的唯一途径。这导致了人们长期将职业教育视作“备胎”,使得本就起步较晚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严重缺乏优质生源。而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不足、投入较低,更是导致技术型人才培养陷入了“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窘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大力发展新型职业教育:各职业技术院校要主动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要合理设置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要加大宣传引导,改变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固有印象,为职业教育输送更多人才,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培育更多火种。

此外,要想振兴中国制造,还需要广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是对工人和手艺人的尊称,一个技术工人能被称作“匠人”,意味着他的职业成就收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而在当下的中国,工匠精神恰恰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中最为欠缺的。许多人心浮气躁、不善钻研,最终仅仅成为了以数量取胜的“工人”而非“匠人”。所以,一定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调动社会媒体参与,深入宣传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正面典型,传播和表彰先进事迹,将“大国工匠”的“精益求精、矢志钻研、坚守热爱、不断创新”的理念和品质融入我国广大技术工人群体中,打造起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技能人才梯队,助力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国家的命脉,关乎着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稳定,更关乎着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而破解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迷局和困境,唯有突破“人才”关。在新时期的新型发展道路上,我们只有培养起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方能拉动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的焕然新生,为中国经济的“凤凰涅槃”,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人民时评:让特长教育回归纯粹(..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