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申论》热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专家解析版)(二)
2013-02-06 13:19: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易让大家迅速疏散。
[网友“黄浦江边的徘徊”]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D部长]有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为了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中断。主要意义在这里,同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减少我们人员财产的损失。
[网友“池塘边的小草”]请问D部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如何?如何提高国人的危机意识?
[D部长]我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世界各民族危机意识中最强的。表现在两方面,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庭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家庭本身作为社会保障单位,本身对家庭成员遇到不测事件都是有准备的,只要各个家庭有能力。第二,中国文化5000年,遇到很多次水灾,中国人的储蓄意识非常强,中国人的储蓄水平是国际上最高的。比较高的储蓄率反映出国人很强的危机意识。在中国见到很多的老百姓,由于收入差距拉开,确实有很多要饭的。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跟我说,以色列和中国人很少在国外要饭。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即使很穷也要面子。
[网友“上海之夜”]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是一个前提。
[D部长]今年国务院提出为“十一五”准备的社会保障材料,我国曾提出就业是当前面临最大的社会问题。就业是人的一种基本手段,如果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是人不脱离社会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就业,就很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实际上西方国家从1760年到1960年,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就没解决就业问题。西方人口开始只有1.4亿,我们国家解放后6亿,改革开放10亿,巨大的人口又不可能到国外移民。西方两次世界大战消灭了很多人口,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在中国发生,所以就业问题更严重。所谓工业化、现代化,本质就是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物质领域中资本不断替代劳动力。
[主持人]这个问题对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又形成一种新的矛盾。
[D部长]由于现在产业结构调整非常的迅速,造成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就是最大的社会隐患。
[D部长]从西方国家看,社会稳定不是靠消除就业问题解决的,而是靠建立社会保障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解决。我们要给失业家庭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子女能够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使失业的家庭也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消灭失业。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写的是失业率低于4%就是充分就业 。
[网友“报国忧无门”]请问嘉宾: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吗?2.你觉得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有哪些优势与不足?3.在应对国际恐怖活动的突发事件时,我们有些什么措施?谢谢!
[D部长]第一个问题,我国现在在国务院建立国家总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框架已经建立。我国动员能力很强,我个人认为,矛盾不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上,而是如何建立预警机制和常态性防止、预防机制。特别是社会根源的、经济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这是更重要的。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可能是防止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最根本的措施。
第二个问题,我国的优势恰恰在于现在还是一个革命党的姿态,动员机制很强,正因为受过动员机制教育的一代人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劣势是现在整个国家的公共服务机制和国家作为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法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根源消除不了。
第三个问题,我国是有优势的,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外国想打进来必然耍弄汉奸,但华侨华人能为我们提供线索的人很多,我们不会像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有“橙色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提高了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现在有一部分失业的或者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害,但是政府很快做出以人为本的决定,采取相应的社会救济、补偿措施。因此我国的经济改革没有造成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离心离德,是我们对付外来破坏最重要的条件。中国是一个非常宽容的民族,不像单一民族国家,有很强的民族性。
[网友“莲花伊人”]政府在处理危机管理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网友“大院里长大的孩子”]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些方面?
[D部长]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它的政府就代表一种有组织的力量。而在突发事件中,有组织力量比无序的民众更能有效的抑制突发公共事件的蔓延。所以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应当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平常有没有正常的官员晋升机制,能不能把最有能力的干部放在岗位上,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就一目了然如果提升没有能力的干部,政府遇到突发公共事件,肯定要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都是平常选出来的精兵强将,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这些官员都能够合情合理、冷静、科学的处理。
[主持人]人的因素非常的重要。
[D部长]对。
[网友“枉评天下”]D部长,您好!请您谈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做什么?社会应当做什么?老百姓又应当做什么?
[D部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西方社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自愿的团体,或者非盈利机构参与救灾活动,这是值得赞扬的。我国对这种行动也鼓励,在海啸中我们政府鼓励大家为受灾国提供救灾和医疗服务,包括志愿者。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由于突发了自然事件或者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在没有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老百姓主要认为还是安居乐业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网友“完美的追求”]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
[网友“科学与发展”]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包括利用商业保险等机构行为?
[网友“枉评天下”]一般来说,应急预案都有“人防”和“技防”一说,这两方面不难理解,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一说比较新鲜。请您谈谈,“经济手段”介入预案的含义是什么?
[D部长]我觉得经济手段不能直接化。目前提到的经济手段是一种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只能对已知自然原因的灾害做出反映,不能对未知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根源的问题做出反映。比如,你无法为非典保险,因为不知道它要来。现在还没有听哪个国家建立海啸保险,因为很多年也不发生一次,不可预见度太高。对未知、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还是需要政府作出反映。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映,这个社会就要改朝换代了。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尖锐。
[网友“感动也是一种精神”]在面对突发事件问题上,如何重视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和政策协调?
 [D部长]国家由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收入差距拉大了。有时人们之间的感情淡了,发生了阶层对立或者利益上的差别。我觉得在自然灾害面前,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大家应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一个公民的本份。对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就难说了,这时会有利益冲突。这时更重要的是要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能做工作的恐怕还是政府。各利益集团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还是要以大局为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由于下岗造成人员分流,养老金措施有问题,导致静坐、游行、示威,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级党组织还是采取了尽量不让矛盾激化的方式,协调解决。而不是诉之于法院,在社会变革很快的情况下,法律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形势。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是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有赋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能力。从这点来看,我们恐怕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网友“爱钻牛角尖的人”]2003年非典带给国人和政府的震撼有哪几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D部长]最大的震撼就是对传染性疾病的重新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很大程度上把看病越来越变成一种个人保险。传染性疾病是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疾病不分穷人、富人,它不会停留在一个病人身上,带来的影响是社会性的。
[主持人]它就像法律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D部长]人们对待公共防疫机制还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这是我们从非典中得到的最大教训。
[主持人]正因为此,我们多少年忽视的卫生防疫体系重新被政府重视起来。
[D部长]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防疫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在改进中得出的最大一个教训。
[主持人]随后,在一系列卫生防疫体系中对可能面对的问题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D部长]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引起人们对政府公共职能的反思。二战以后,由于工人、黑人的参战,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自称为“福利国家政策”。这种情况下,由于对人口规律的不熟悉,过于乐观,导致西方社会保障标准过高和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在撒切尔、里根时期提出反思,要求社会保障家庭分担一部分,政府只承担最低的社会保障责任。这个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现在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好像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一样,就走过头了。
非典不仅提醒我们疾病防止的公共职能,也提醒我们普及教育、社会救济包括防灾减灾,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否都能够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鼓励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积极参加,而不是政府放弃责任,让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自救,这是非典给政府带来的最大的启示。
[网友“缘圆”]从云娜到麦莎,我国在应对台风方面的危害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启示?
[D部长]台风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报的,我国已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减轻台风灾害,台风已经不是一种引起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源了。在中国目前应对台风的体制下,气象部门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第二,北京市政府的预案是采取避风,尽管会产生一定的经济代价,起码可以大量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这点我们已经做到了。
[网友“望穿还是枉乐”]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D部长]这属于社会根源的问题。比如伊斯兰教在麦加的踩踏事件,和印度教在神庙的大型活动的践踏事件是类似的。中国存在佛教的问题,但是喜庆活动、节庆活动中,发生悲惨的踩踏事件属于政府对组织工作的不利。
[主持人]政府部门应当反思。
[D部长]政府不但要吸取教训,而且应当在今后大型节庆活动中,防止这种事件的发生。
[网友“二月份的那场雪”]北京“大雪堵路”到“下雨发愁”的变化,体现出来哪些方面的转变?
[D部长]北京大雪堵路和大雨塞车都是存在的,大雨是我们的地下水系统不好。北京大雪是由于机动车增加太快,同时出了很多新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属于经验问题。北京的交通确实存在很多瓶颈,这是交通部门的问题。
很多国外的专家提出,北京的环形路不少,但是放射性状的路太少,不利于疏散交通。这是需要在城市规划体制下解决的问题。另外就是扫雪的问题,过去是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改革开放以后,要求各单位自扫门前雪,这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主持人]在应对突发公共问题上,我们还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教育工作等是否应该把这方面的知识和制度方面的知识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D部长]我认为作为普通教育、尝试教育是需要的,通过公示的方式让老百姓知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找哪一个部门。但我不主张把突发公共事件教育写到课本中去,因为我们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但是作为普及性尝试教育我认为是需要的,包括对国外的旅游者遇到交通事故、火灾等问题找谁,是一个国家管理成熟的标志。
[主持人]您提到不能等到上帝向我们发怒,您也提到所谓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并不是要重新设立一个什么应急事件委员会之类的政府临时机构,而是要明确突发事件情况下,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责任和丁作程序,以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讲,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各级政府固然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危机处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期待社会更美好,生活每天都风调雨顺,同时,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一切突发性事件,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D部长]我同意你的意见。
[主持人]谢谢D部长,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网友甲: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
Tags: 历年真题 word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申论模拟试卷-保护环境(附解答)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