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国考2012行测辅导:意图推断题之寓言故事类新考法
2011-08-21 21:36: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意图推断题向来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及联考的重点,它本质上考察了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逻辑发散思维,而且这种思维往往与解决问题紧密相关,也就自然成为考核一个人是否具备公务员素质的标准之一。这个题型在国考中占相当大的比列,2010年国考考察了12题,2011年考察了7题,大家要给予高度重视。

  意图推断题从文字材料的组成上看,一般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及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类,通过仔细研究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联考中的意图推断题,发现随着考试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加大考试难度,寓言故事类出现了一些新的考法。这突出地体现在:选项的设置上不再是简单易懂的白话文,而是出现了名言警句、俗语或富含哲理的话语,这就需要考生进行第二次的理解,即对各个选项的含义做深刻剖析,而这方面的理解往往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因此,难度也较大。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2010年国家第21题)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这个题目除了要分析文章的重点所在,同时在对比答案时,还必须仔细研读四个选项的意思。文章强调的是不同方法带来不同效果。对比答案,A项的含义是: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而文章没有提到多个不同的情况。C项反映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文中没有提到人的思想认识问题。D项的含义是: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提前准备,而文章没有提及。

  (2009年山东第20题)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荒废必是和尚不虔。”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丙和尚说。三人争执不下,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但是,后因三人争功闹了个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 所有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天时、地利和人和

  B.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C. 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得也人心,失也人心

  D. 分工负责、各尽所能十分重要

  【解析】该题错误率较高,一方面是没有把握文章的重点,二是对选项的理解上存在问题,尤其是B项,很多学生感觉其含义与文章所反映的信息有某种类似,但实质上差异很大,“三个和尚没水吃”表达的是:推卸责任的含义,而文章没有体现。而C项“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得也人心,失也人心”反映的是人和的问题,恰好与文章对应。

  (2011年424联考第3题)有个教授把学生分成几组,发给每组一些拼图碎片,并且计时,看看哪一组能够最先完成。其实,每片拼图背面都按顺序标注了数字,只要按照这些数字的顺序拼接,很快就能拼出整个画面。不过很少有哪组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拼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背面有数字标记,有的压根儿就没看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细致的观察更有利于成功B. 注意正反两面才能全面了解事物

  C.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D. 磨刀不误砍柴工

  【解析】该题难度不大,通过关联词语“不过”就可以把握文段的重点: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对比答案时,A、C很好理解。D项的含义: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提前准备,而文章没有体现。B项:强调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认识事物,而文段是强调:没有注意到背面的信息,而没有涉及相对应的正面与反面的两方信息,对此要深刻理解。

  通过几例,发现对于一些日常用到的俗语、名言警句尤其是容易引起混淆的要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才能准确寓言故事类意图题,这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国考2012年行测:言语理解意图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