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酷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相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这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
A: 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
B: 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C: 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D: 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由提问可知为主旨概括题。文段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根据“只可惜”等词可知作者对莎翁的写作手法持否定态度,对汤显祖持肯定态度,突显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独特的写作手法,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B。D项扩大了主体范围,可先排除;A项,文段只提出了二者都是伟大剧作家,但并没有详细阐述二者的伟大之处,不是文段的重点,排除。
2、单选题 看到室内墙角处的一轮旧纺线车,耳际似乎响起那彻夜不眠的嗡嗡声;目睹旧织布机,往事仿佛在那节奏感强烈的织布声中浮现脑海。家织土布属于古老的传统技术,男耕女织,天经地义。土布常被作为农村姑娘的嫁妆和她们心灵手巧的见证。农家妇女坐在织布机旁,把她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与梦想编织在或清白如雪或繁花似锦的土布里。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_____。
A: 心灵的归本还原、还淳返朴
B: 人间的真情珍藏在土布中
C: 旧事民风,睹物生情
D: 昔日的浮华如梭穿过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根据提问“主要”一词知本题为主旨概括题。材料描述了旧纺线车、土布、如何纺线等旧事民风,后文都是阐述人们对土布的寄寓。从“看到......耳际......响起”、"目睹......往事......浮现“透出一种情怀。概括起来,即为C项”旧事民风,睹物生情“。故正确答案为C。A项引申过度,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情怀;B项只是材料最后一句表达的内容,不够全面;D项属凭空臆测,引申过偏。
3、单选题 论是科技因素、心理因素,还是其他种种因素,对于幸福感的产生均不是必然的,同时也是不可度量的。那种有了科技、满足了个人追求就必然会幸福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同样,他们对于幸福感而言,其作用也并非总是正向的。应该说,在幸福感来源问题上,科技、心理或是其他诸如价值体系等,只是影响因素,同幸福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下列哪个选项最符合这段文字的意思?_____
A: 科技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B: 科技仅仅是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C: 科技对于幸福感的产生是不可度量的
D: 科技对于幸福感的作用并非总是正向的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此题为主旨概括题。文段是分总结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应该说,在幸福感来源问题上,科技、心理或是其他诸如价值体系等,只是影响因素,同幸福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科技、心理等其他诸如价值体系等因素,与幸福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B选项正确。A、C、D都是比较绝对和片面的,没有从整体对于科技和幸福感的关系进行阐述,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放风筝时,人们凝视自己的作品摇曳于万里晴空、蓝天白云之上,欣慰、恬静、平和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精神状态有宜于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能健全和强化神经系统支配下的组织、脏器的生理机能。人们抖空竹时,随着上肢的运动,极大地锻炼了肌纤维:骨骼肌有节奏的压挤动、静脉,血流加速,公共积累充分,防止了局部血液淤滞,增强了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使肩关节肌纤维、韧带、局部神经、血管的功能得以维护和加强。对上述这段话的准确概括是_____。
A: 民间游戏活动其乐无穷
B: 民间游戏活动能够治疗疾病
C: 传统游戏活动有娱乐和健身作用
D: 应当大力推广民间传统游戏活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提问可知该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材料第一句说的是放风筝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强化生理机能;第二句说的是抖空竹有健身作用。可以概括为传统游戏活动有娱乐和健身作用,选择C正确。A、B选项错在以偏概全,D选项不是对材料的概括,文中也没有提到。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假如法庭陪审员过于专业化,他可能因强烈的专业视角而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视野。法律是为普通人制定的,也需要普通人遵守才有效力,同样,司法过程也需要普通人制度化的参与。这段文字是针对什么问题阐述观点的?_____
A: 外人干预法庭审理过程
B: 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序
C: 法律怎样才会得到有效的遵守
D: 由专业人员担当法庭陪审员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本题属于非典型的主旨概括题。本题是一个逆推理的过程。法律陪审员不但需要专业的人员,而且也需要普通人的参与,只有这样,法律才有真正的效力,司法过程也是如此。由此可知,题干主要是针对“法律怎样才能得到有效遵守”这一问题来阐述观点。故正确答案为C。A项的“外人”指代不清,排除;文段虽然涉及到法庭程序的问题,但其主旨不在于此,故也排除B;D项是一个观点而不是问题,也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