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网络不只发现问题,有时它还扮演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提供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相对于各种监督管理的机制,网络的监督能力已经超出了超前的态势。似乎许多问题的端倪,总是先暴露在网络之上,然后才会被深究,继而解决处理。对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的监督固然在目前发挥了显著作用,但这绝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下正常的监督问责途径,也不应当成为一种主流的监督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原有监督机制的应有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法制社会不能主要依靠网络进行有效监督
B: 网络相对于其他监督机制具有更为超前的监管能力
C: 网络监督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D: 当今社会的一条重要监督途径是网络监督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隐含主旨。由总结词“对此”引出材料的主旨句“网络的监督固然在目前发挥了显著作用,但这绝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下正常的监督问责途径,也不应当成为一种主流的监督方式”,即法制社会不能主要依靠网络进行有效监督,A正确。B项偷换概念,将“超前的态势”偷换成“超前的监督能力”。C项在材料中未提及。由材料中的“固然……但……也……”可知,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随着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网络语言五花八门,从早期出现的“美眉(美女)”、“88(再见)”到正在浒的“偶(我)”、“稀饭(喜欢)”,让老师担心,家长着急,网络语言对人们日常的交流影响是必然的。但是,网络语言并不是洪水猛兽,网络语言需要疏导和引导。这段话不能支持的观点是_____。
A: 网络语言要“革”现代汉语的命
B: 语言也有“优胜劣汰”
C: 引导+疏导:规范网络语言的两剂药
D: 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词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材料主要说了网络语言影响人们日常的交流,但是它并不可怕,它需要疏导和引导。D选项“不得使用”太绝对,与文意不符,所以选D选项;B、C项是对材料的适当引申;A选项有迷惑性,但是“革命”用法很宽泛,在很多场合,它是“变革”,甚至是“变化”的同义词。所以“网络语言要“革”现代汉语的命”这种说法可以接受。故正确答案为D。
3、单选题 新兴城市也有杂乱的居民大院,但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货②居住者不是高官显贵,便是富商大贾③大杂院是城市的“特产”④产大院的城市得有一把年纪⑤大杂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看过有关的考证,猜想大约在晚清之后⑥晚清之前这些院子就都存在了,但那时不叫大杂院,叫府第或大宅门将以上6个句子的顺序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
A: ③④⑤⑥②
B: ③⑤④⑥②
C: ⑤⑥②③④
D: ⑤③④②⑥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语句排序解析此题考查语句排序。第一步先依词分组。从题面的6个句子看,可以分为两组:⑤⑥都提到了“晚清”,应捆绑在一起,且排列顺序为⑤⑥。根据⑥中“府第或大宅门”,其后应承接②,即⑤⑥②分为一组;③④都含有“城市”,分为一组。中有“也”字,则应接在④后。整段文字是围绕“大杂院”展开的,因此③应排在段首。故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工业维生素”美称的稀土全球年消费量从3.3万吨增加到10多万吨。由于特殊的原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稀土不仅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光电信息、催化、新能源、激光等高技术和新材料领域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几乎每隔3~5年人们就会发现稀土的一种新用途,每四项新技术就有一项与稀土有关。这段文字主要说明_____。
A: 稀土的特性和价值正逐步被人类了解
B: 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C: 国际社会已将稀土视为一种战略资源
D: 稀土的开发利用制约着高新技术应用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前两句提到了稀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新技术行业,第三句提到了关于稀土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综上可知,稀土被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A表述与之相近,故正确答案为A。B是概括了前两句,不够全面;C、D属于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到。
5、单选题 发挥创造性,离不开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注重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提示现象与本质间的差别。它要求对公认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富于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正如李四光所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求异思维_____。
A: 是富有怀疑和批评态度的思维模式
B: 是对已知的矛盾进行提示
C: 是李四光所用过的思维方式
D: 是一种传统习惯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由原文“它要求对公认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可知, A项正确。C项未把握重点,文段引用李四光的话是为了加强论证文中的观点,并不是来强调“李四光所用过”;B项表述错误,根据文段求异思维是指“注重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提示现象与本质间的差别”,而不是“对已知的矛盾进行提示”;D项理解错误,“传统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文中“富于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概念相左。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