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群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_____。
A: 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B: 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C: 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D: 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2、单选题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赞美的可信度要靠批评的自由度来检验。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不能自由表达批评意见的环境中,那么无论赞美的声音表达得有多么充分,也不能让公众信以为真,因为最真实的评价总是在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言论环境中产生的。一旦缺失了这一保障赞美言论公信力的制度土壤,哪怕赞美真的是出自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的最准确的是_____。
A: 赞美与批评是矛盾的统一体
B: 真实的赞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C: 批评和赞美都需要自由的言论环境
D: 能够自由表达批评才能有真实的赞美
3、单选题 我们说儒家是道德至上或者道德决定论的时候,有一种宏观上的总体定性和评价。所谓“子罕言利”或者“小人喻于利”是着眼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超越存在的“应然”特质而立论,所拒斥和鄙夷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儒家认为“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B: 儒家的民生观不是空谈道德而是强调以民为本
C: 儒家认为道德与民生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
D: 在民生问题上,儒家倡导道德至上
4、单选题 在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下,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佛教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宗教
B: “孝”是佛典发展过程衍生出来的要义之一
C: 佛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较深
D: 传统文化的力量迫使佛教在传播中采取了变通策略
5、单选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
对“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的准确理解是_____。
A: 没有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势必带来生态文明的灾难
B: 没有环境保护,经济繁荣只会昙花一现
C: 经济发展一定会造成环境破坏
D: 有了环境保护,经济才会有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