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网络暴力是行为主体的网络行为对当事人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网络失范现象。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网络暴力的是_____。
A: 某非法传销团伙借助网络发展下线
B: 某足球俱乐部球迷建立网站,要求主教练下课
C: 某艺人喜欢在微博上爆料,提高自己微博的访问量
D: 某选秀选手隐私在网上被曝光后,宣布放弃晋级机会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网络暴力的定义包含的几个重点关键词,“网络行为”和“对当事人实质性伤害”。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选项中传销团伙发展下线,严格来说不是“网络行为”且没有明确当事人受到伤害,所以不符合定义。B选项中要求主教练下课,并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所以不符合定义。C选项中没有受害当事人,所以不符合定义。D选项有曝光选手隐私的“网络行为”,也有明确的当事人,且对当事人造成的放弃晋级的伤害,所以符合。因为本题选择符合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电阻:是指物质阻碍电流流动的能力,它的大小和材料本身性质有关。按这个定义,下面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 某些材料低温下的超导性是指,在极低的温度下,材料阻止电流流过的能力变小,甚至为零
B: 高压输电时,电能损耗少。说明高电压输电时导线的电阻小,而低电压输电时导线的电阻大
C: 铜导线的电阻比铁导线小,并不意味着电流在铜导线内流动速度比铁导线快
D: 将白织灯的灯丝(钨丝)换成电阻小的铜丝,灯泡的发光能力大大下降,但寿命大大提高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强调“物质阻碍电流流动”、“大小和材料本身性质有关”。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CD中的电阻的大小都是由于材料本身的性质造成的,B中说明电阻的大小和电压有关,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大小和材料本身性质有关,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此原理引入到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即是“淬火效应”。 根据淬火效应的原理,下列选项不属于应用该原理的是_____。
A: 老师批评小明上课迟到,小明不以为然,与老师争吵,气氛僵化。此时老师提出下课后与小明单独沟通,然后继续讲课
B: 小红在市短跑比赛中接连几次得了第一名,认为自己的实力很强,不用再训练了。教练为其报名参加了省短跑比赛,小红发挥正常但名落孙山,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
C: 全国青少年绘画大赛报名在即,小君的绘画水平很高,老师希望他参加,小君拒绝。老师急忙与其家长沟通,在家长的劝说下,小君同意参加
D: 小东和小西因为工作问题争吵起来,双方互不相让,请经理评判对错。经理让其先分别将事件始末写下来,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本题的关键是“冷却处理”。A项,老师在气氛僵化时没有继续与小明争吵,而是先上课,属于冷却处理,应用了淬火原理。B项,小红在得了几个第一后,过于自大,教练通过省比赛令小红遭遇挫折,使其头脑冷静下来,应用了淬火原理。C项,老师在劝说小君无效后,并没有进行冷却处理,只是立即换了劝说方式--通过家长进行劝说,故不属于淬火原理。D项,经理在小东和小西互不相让的时候让他们静心分析,属于冷却处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合同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按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当事人的金钱或其他代替物。以下属于定金的是_____。
A: 甲与乙(房东)于6月5日签订租房协议(月租金500元)。该协议将于6月10日生效,乙要求甲先“交”100元钱,如甲不能履行合同,将不予退还
B: 小张今年考入大学,通知书上写明,须先交纳学费5000元,才能办理入学手续
C: 甲欲向乙借款1000元,甲的好友丙将自己价值1000元的相机留给乙作为担保
D: 小王近日签了一份购房合同,在合同条款中规定,首付10万现金,剩余10万元于办理产权证书时一并交清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B项并没有订立合同;C项1000元的相机是在合同履行时交付给乙作为担保的,不属于定金;D项10万现金属于首付,也是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交付的,不属于定金。只有A项符合定义,故答案选A。
5、单选题 抢劫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抢劫罪的是_____
A: 甲在路上放了很多铁钉,乙骑自行车路过,车胎被扎破,甲趁乙下车查看时,迅速将乙车筐里的包拿走
B: 甲伙同乙在夜间闯入丙家中,用猎枪胁迫丙拿出现金和银行卡
C: 甲见乙手上拿着手机,上前将乙的手一碰,乙的手机掉在地上,甲迅速拿起手机逃走
D: 甲对乙怀恨在心,趁天黑时将乙打昏后逃跑,后来甲返回发现乙还未醒来,又将乙的手表拿走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解析】B。A、C两项不符合“强行劫取”行为。D项中甲将乙打晕时不是以非法占有乙的财物为目的,返回拿走乙的财物时没有“强行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