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美国著名学者伊顿曾预言:“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自然资源。"伊顿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金融危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急剧上涨,世界经济滞涨风险苗头显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段文字意在强调_____。
A: 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B: 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
C: 国家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民的创造能力
D: 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分析行文脉络可知,文段构成“引用预言—评价分析”的分总结构。通过对原文内容概括可知,文段通过对伊顿预言得以验证的事实来说明国民创造能力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正确。A、B、D三项未把握重点,都没有和“国民的创造能力”相联系。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尽管通胀预期与现实的通胀还不是一回事,它通过不断积累可以促使通胀发生,而且通胀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的压力。如果不加以正确管理、引导和化解的话,它都可能被积累放大,形成通胀恐慌,最终导致通胀“实现”。根据这段文字,“通胀预期”与“通胀”的关系是_____。
A: 通胀预期将最终导致通胀
B: 通胀预期可能导致通胀
C: 通胀预期是通胀的前奏
D: 通胀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此题为细节判断题。本题可用排除法。材料说的是“它通过不断积累可以促使通胀发生”,用的是“可以”,而非“将会”、“一定”,所以B项表述正确。由此得出A项“将最终导致”、C项“是……前奏”表述过于绝对,所以AC都不选;又因为原文说的是通胀预期带来的行为会加剧通胀的“压力”,而非真正的通胀,所以D项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对于环境与建筑的保护,我们一直局限在那些大家都认为有高度历史或文化价值的部分,而对于那些历史不算久远,或者根本就不被认为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对于那些相对只是绿叶角色的城市建筑环境都非常漠视。我们虽然可以拆掉这些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建造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下一代就要开始批评我们曾经的鲁莽了,我们要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一段记忆,而那是上世纪中国城市最骄傲的工业文明具象的记忆。所以我认为应该保护她,尽可能留下她美丽或者被人认为不很美丽的有形的载体。文中“有形的载体”指的是_____。
A: 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
B: 最骄傲的工业文明
C: 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
D: 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为词句理解题。本题可采用倒推法。有形的载体→她的有形的载体→她是上世纪中国城市最骄傲的工业文明具象的记忆,至此,很容易就能发现,“有形的载体”指的是我们拆掉的那些“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D正确。A、B项都是对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的评价,不是其本身;C项太空泛,没有抓住关键主体,指代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4、单选题 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_____。
A: 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 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 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 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中的“意在”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由题干中“也就是”可以看出文段是用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来比喻人们的“怀旧”问题,“原有地盘”和“面子”都相当于沉没成本,必须投资出去才能真正获利,但人们往往不愿丢面子,即不善于放弃。故正确答案为A。由“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可知“所有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是错误的说法,故排除B;C项本身是正确的,但文段并未提到;D项无法从原文推出,故也不选。
5、单选题 为了解某校大学生对住校内宿舍的态度变化,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对半数学生事前进行说服宣传,希望住校内宿舍,然后问卷调查。而对另一半学不作任何说明,直接调查。调查前,大学生中的少数人强烈反对住校内宿舍的主张。调查的结果是,事前进行说服宣传的一半学生中,持反对意见的人数反而增加了。这段话支持了一个论点,即_____。
A: 住校内宿舍是不好的
B: 有一半学生支持住校内宿舍的观点,有一半的学生反对
C: 调查前的说服宣传引起了大学生们的逆反心理
D: 校内宿舍的条件比校外宿舍的条件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文段为“分总”结构,先介绍了大学生对宿舍的态度的调查,最后一句对调查进行了总结,也就是文段的主旨,即根据事前进行说服宣传的大学生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增加了,可知调查前的说服宣传引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C项正确。A项“是不好的”表述绝对,文段中只提到“反对意见的人多”,并不代表没有支持的意见;B项明显错误,不是一半支持一半反对,而是反对的比较多;D项“校外宿舍条件”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