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按照互联网实验室的调查,中国2009年相对于软件产业的价值盗版率由2008年的15%下降为12%;按当年安装的应付费计算机软件套数计算,盗版率由2008年的47%下降为45%。第一项指标12%表明,在整个中国软件业市场上,盗版率已经降得较低,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型信息工程和大型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基本上没有盗版,而这部分构成了中国软件市场的主要份额。第二项指标45%表明,在应付费计算机软件这部分市场上,盗版率仍较高,这是因为,这部分中个人用户占据主要份额,而盗版主要存在于个人用户中。而且,即使是这部分市场的盗版率也低于国际平均盗版率43%。上文中,作者列举的一系列数据是为了说明_____。
A: 中国目前软件盗版的问题并不严重
B: 中国目前软件盗版的问题已有明显改善
C: 中国在改善软件盗版问题上作出的努力
D: 中国目前软件盗版的问题依然存在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B【解析】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作者首先列举了中国软件盗版率的客观数据,然后作者对两项数据逐一进行了分析。要正确判断作者的意图,需要从关键词入手。“盗版率已经降得较低”,“ 即使是这部分市场的盗版率也低于国际平均盗版率43%”,均表明中国软件盗版问题已经明显改善,但列举数据过程中,作者并未谈及我国在改善软件盗版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所以选择B选项。
2、单选题 人们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市场竞争体制,与其说是个文化差异问题,毋宁说是个历史案例问题,即竞争是否公正的问题。文化传统差异极大的拉美、俄国、伊朗都有强大的公众反竞争运动,而文化类型相同的美英则此无彼有,可见回避竞争是否公正而专在“文化传统”、“深层心理”上做文章,是多么缺乏说服力。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市场竞争体制可以被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接受
B: 公正问题是市场竞争体制的核心问题
C: 市场竞争体制的文化决定论缺乏解释力
D: 市场竞争体制根植于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可知为隐含主旨题。文段首先提出观点“人们是否接受市场竞争体制不是一个文化差异问题,而是竞争公平问题”,然后对比举例论证观点,最后又重申观点“回避竞争是否公正而专在“文化传统”、“深层心理”上做文章缺乏说服力”,这属于“提出观点—举例论证—重申观点”的总—分—总结构,文段主旨是最后的“总”,即“市场竞争体制的文化决定论缺乏解释力”,D项不正确,C项符合题意。A项无中生有;B偷换概念,根据文义,竞争是否公正是人们是否接受市场竞争体制的关键问题,而不是市场竞争体制本身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成为当事人,其诉讼权利义务同原告一样;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提出上诉,但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_____。
A: 什么是第三人
B: 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C: 第三人的类型
D: 第三人在一审中的权利限制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B【解析】这是一道主旨题。文段是几个并列的句子,主要说明了法律上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因此,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中国科学新闻学会新媒体工作室的报告认为,新技术的出现,使受众接收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报纸曾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但它需要到特定地方购买;广播出现后,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收听新闻,于是广播又开始大行其道,直到电视的出现;电视可以让人同时接收视听信息,提高了信息接收效率。而网络时代,信息接收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使受众得以进行一定表达,因此互动越来越成为媒体信息传播的趋势。本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_____。
A: 新技术对传媒方式发展的影响
B: 新技术对受众的影响
C: 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
D: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A【解析】主旨概括题。通过阅读不难发现,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第一句即为主旨句,主要表达了新技术的出现对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故选项A正确。B项客体把握有误;C项以客为主;D项表述片面。
5、单选题 不少学生的家长都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学校举办的假期补习班,明明是正常教学时间里上的课,却偏偏要挪到假期时间来补习,而且收取的费用相当可观,学生们不去还不行。这种行为虽然与“有偿家教”无涉,但却是典型的“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对这样恶劣的乱收费行为,地方教育部门本身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试问,教育部门出台的新“师德规范”能规范得了吗?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内容是_____。
A: 各种形式假期补习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B: 新“师德规范”无法完全杜绝五花八门的“有偿家教”
C: 地方教育部门对乱办补习班、乱收费行为的无视
D: 当代教育方式仍然以应试为导向,而非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属于分-总结构,材料首先描述了“补习班”的现状,由此引出地方教育部的纵容,进而质问教育部的新“师德规范”。材料由“补习班”层层推进,最终落脚点指向教育部的新“师德规范”,最后一句反问进行总结。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A项只是描述现象;C项不是材料的观点,且”补习班“现象不仅是应试教育的折射;D项没有抓住根本,材料的最终指向是教育部的新”师德规范“,而非地方教育部。故正确答案为B。